場地不變、人員不增,月產量卻增長60%以上,產品一致性質量也迎來大幅提升,帶動市場銷售持續火爆。
“高產”“熱銷”的背后,是馬鞍山統力回轉支承有限公司“軟”“硬”齊抓、挖潛增效的持續努力。
對四大工序進行全覆蓋工藝研究,累計取得近150項成果;與機床廠家聯合研發回轉支承專用設備,每年投入上千萬元更新設備......近年來,該公司通過采用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不僅有力推動了“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轉型,更有效提升了企業的畝均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以技術為先導,不斷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讓傳統制造企業穩步走上了高質量發展新路。”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許麗華表示。
“畝均論英雄”的統力實踐,正是馬鞍山經開區深入實施畝均效益評價,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在打造千億級現代化生態型產業新城過程中,園區緊緊扭住“畝均效益”這個“牛鼻子”,用發展新邏輯提速“智”變、加速轉型、壯大集群,“種”出了一片片經濟“高產田”,孕育匯聚起強勁新動能。
高擎“創新旗” 煉就“高畝產”
3月下旬,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大會上,漢馬科技集團再次躋身中國汽車(商用車)企業創新榜十強。
“創新就是生產力,國家賴之以盛,企業賴之以強。”漢馬科技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劉漢如表示,作為全國重要的重型商用車生產企業,漢馬科技始終把創新當作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和根本動力,掌握了重卡制造的五大關鍵技術和新能源商用車的相關關鍵技術,成為國內極少數掌握重型商用車制造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
“公司產值從2019年的8800萬元提升到2020年的3.2億元,持續推進的數字化智能工廠建設‘功不可沒’。”在仙樂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言軍告訴記者,通過智能化改造,生產效率提升了20%以上,一次合格率也從80%提升到96%以上。“高品質、高效率引來訂單不斷,面對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公司數字化工廠、自動化物流倉等三期項目建設正在加速推進。”
要素青睞高產,英雄出自創新。邁入“畝均論英雄”時代,通過創新驅動提高“畝均效益”,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同選擇。
放眼園區,企業紛紛聚力創新、擁抱“智造”,從傳統的“拼要素、拼資源、拼投入”,轉向“靠創新、靠技術、靠人才”,不斷研發新產品,創造新供給,不僅使企業競爭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更有力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
截至去年年底,園區累計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59家,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18家,新增研發平臺69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1家,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3家。在2019年度企業畝均效益評價“成績單”中,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平均畝均稅收同比增長45%。
種下“好項目” 寸土生“寸金”
百億大項目來了!
作為我市打造新能源及汽車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4月28日,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馬鞍山經開區簽署合作協議,計劃投資110億元,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研發基地。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約150億元,將有力促進馬鞍山經開區乃至全市產業轉型升級。
一畝地能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取決于土地上“種”什么。
今年以來,馬鞍山經開區緊緊圍繞“項目攻堅年”活動部署要求,全面推行“鏈長制”招商,著力引進綠色程度高、創新研發強、畝均效益強、引領帶動強的“一高三強”優質項目,全面精準對接長三角產業轉移,以大項目帶動大產業、大集群發展。一季度,園區新引進新馬新能源汽車輕量化、冠中汽車、日亮廚電等項目16個,完成省外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62.6億元,同比增長44.12%;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元,同比增長164.4%,“經開區建立了以‘畝均效益’為依據的項目準入標準,對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企業‘亮紅牌’。同時,通過集中精力引進真正的優質項目,不僅將有限的資源和空間集中到優質項目上,更顯著提升了主導產業集聚度,進一步加速了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馬鞍山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土地,是吸收投資、承載項目的重要支撐。
面對日益突出的工業用地需求與土地資源可供量的矛盾,馬鞍山經開區在提升土地含金量上做足文章,通過改造“低產田”、配置“優質園”等方式,不斷提升集約節約水平、做厚經濟密度,真正讓寸土生“寸金”。
建立批而未供和低效用地數據庫,逐塊分析研判,完善“一地一檔”的處置臺賬和圖冊清單……馬鞍山經開區制定低效用地退出長效機制,按照“幫扶轉型一批、兼并重組一批、倒逼退出一批、搬遷入園一批”的思路,對低效企業通過“騰籠換鳥”、“退二進三”等方式進行處置。
今年截至目前,園區共處置批而未供土地276畝,完成全年任務的76.2%,完成低效用地處置320畝,完成全年任務的74.4%,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騰出了寶貴空間。
記者 劉挺 通訊員 姚杰超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