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風帆要靠奮斗來揚起,夢想的藍圖要靠奮斗來實現。習近平總書記4月19日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寄語廣大青年,“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殷切期望振奮人心,點燃青春激情。
新時代新征程,尤其需要廣大青年奮發有為。今年以來,全省廣大青年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征程。廣大青年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感悟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青年群體積極參與,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新興領域青年投身公益事業、參與社會建設,展現責任與擔當。
黨史學習教育筑牢信仰之基
“非常震撼和感動,今后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負好時代!”4月29日晚,在觀看“青春向黨 奮斗強國”安徽省大學生文化藝術展演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學院學生郭文歆說。當晚演出現場,由省內多所高校選送的《紅船》《映山紅》《共和國的脊梁》《大灣村的笑聲》等精彩節目,帶領觀眾在重溫輝煌百年黨史中堅定信仰信念、激發干事激情。
今年3月起,團省委對全省團組織作出黨史學習教育部署,組建青年宣講團深入基層開展互動式黨史宣講。4月初,我省“揚青年之聲 頌百年華誕”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首場宣講會在阜陽舉行。4名青年講師聲情并茂地宣講,并與100多名青年代表互動交流。
全省各級團組織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和傳播黨史,利用新媒體鼓勵青少年學習黨史知識。“作為紅領巾宣講員,在講解黨史故事的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繼承先烈遺志,爭做新時代好隊員。”合肥市臨泉路二小楊佳琦同學說。
團省委將學習黨史同推動工作、引領實踐結合起來,為青少年辦實事、解難題。“我們通過召開學生骨干座談會、線上收集等形式,收集60余個問題并及時協調解決,為同學們營造更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安農大校團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全省16個市級團委、104個縣級團委均已作出工作部署,4953個基層團委、70335個團(總)支部已開展學習教育,參與學習教育的團員、青少年302萬余名。
推動鄉村振興奮發有為
8年前,合肥工業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生王萌萌,毅然返鄉做起大學生村官。“城里少個大學生沒什么,但農村多一個大學生就會多一些希望!”面對家人質疑,她這樣說。改善村容村貌、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創辦種養專業合作社……在她的努力下,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從原來的落后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2019年底,該村13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民人均年收入從7000多元增加到1.58萬元。摘了貧困帽并非終點,王萌萌現在繼續帶領大家發展特色產業和新業態,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霍山縣但家廟鎮但家廟村“90后”村民陳來鳳曾是全縣年齡最小、也是唯一的女農機手。2013年,學會了稻田養蝦技術的她流轉了幾百畝田,和村民一起成立了生態農業合作社,開展稻蝦混養。通過多年探索,合作社成功積累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經驗,效益顯著提高。“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是陳來鳳常說的話。她引導貧困村民科學種養、提供就業崗位,幫助69戶貧困戶脫貧、3000多人改善生活。如今,陳來鳳正和鄉親們繼續創新技術、擴大種養面積,實現穩定增收。
近年來,團省委、省青聯深化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參與助力鄉村振興事業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提供青年人才支持、貢獻青春力量。“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在新的發展階段,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走進農村、留在農村、建設農村。”團省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新興領域展現新風采
“青春夢想要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大局中才更有意義。”當涂縣青年漫畫師周唯陽告訴記者。在創業路上,他多次得到市、縣兩級團組織幫助。多年來,周唯陽也將專長與地方發展相結合,積極參與當地團組織開展的“一起做有意義的事”公益助學、“筑夢計劃之公益文化進校園”等活動。
“希望新興領域青年把團組織當成‘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娘家,積極參與團組織開展的服務工作,形成‘伴同成長’效果。同時,團組織引領他們加強學習、強化社會融入,切實擔負起新時代青年的職責使命。”團馬鞍山市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4月底,共青團中國舞蹈家協會街舞委員會安徽聯盟委員會書記劉震宇,密集調研了宿州、淮南、滁州、馬鞍山等地街舞行業,收集了我省街舞從業者對行業的一些意見與建議。“今后要進一步提高全省街舞水平,并與時代需求結合,講好中國故事。”劉震宇說。
去年10月初,共青團中國舞蹈家協會街舞委員會安徽聯盟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我省街舞行業從自娛自樂走向群體抱團發展,日益規范化、職業化。在團組織號召下,街舞從業者開設安徽街舞公益課堂,為貧困地區和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義務提供街舞培訓,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據省青聯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后,我省團組織將進一步積極聯系各地各領域新興青年群體,擴大組織聯絡面,著力加強社會領域團的建設,提升“兩新”組織團建質量,重點加強對互聯網行業和網約車司機、快遞小哥、網絡作家等新興青年群體的組織和工作覆蓋,不斷擴大共青團在基層發揮作用的組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