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薛家洼,生機盎然。
“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言猶在耳。
拆除長江干、支流非法碼頭153家,清退長江岸線約10公里、灘地1000多畝;整治散亂污企業704家,清理固廢堆放點95處,90余萬噸,治理修復面積800余畝……馬鞍山用實際行動,回應期盼。

然而,這一切來之不易。馬鞍山因鋼興市,長期偏重的經濟結構,較為粗放的發展方式,一度讓長江生態日漸疲弱。非法碼頭林立、固廢堆場連片、廠區灰塵漫天,“近水不親水”的窘境讓長江流域嚴重“透支”。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馬鞍山必須要扛起修復長江生態的歷史重任!
為反哺長江“母親”,讓母親河永葆生機,一場“生態保衛戰”就此打響!擁有79.12公里長江岸線的馬鞍山,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壯士斷腕的勇氣,動真格、見真章,還一座綠色之城,造一片“生態福地”。
思路決定出路,起點決定高度。一項項頂層設計漸次推開——
創建“指揮所”。我市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雙主任、雙組長的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和長江干線整治領導小組,建立“三大一強”縱深推進辦公室等專班,全面推進長江(馬鞍山段)生態環境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
制定“作戰圖”。按照“一軸、五區”的空間架構,以建設1公里生態修復樣板區為目標,實施沿江環境專項整治,精心“雕琢”長江東岸,重塑美麗長江風景線,為市民呈現一座“城市生態客廳”。
簽訂“責任狀”。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年度目標納入市委月度考核重要內容,強化日常調度推進。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先后多次深入一線進行現場督查,每季度召開市環委會全體會議、專題調度會,層層壓力傳導,加快推進實施。
……
號令之下,動若風發。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一江春水賦予馬鞍山人萬丈豪邁。全市上下一心,各部門密切協作,通過全力修復長江岸線,厚植生態底色;通過長江經濟帶突出問題整改,重建生態環境;通過綜合整治水氣土,提升百姓幸福感;通過園區環境排查,倒逼企業升級轉型。重塑長江生態,打造生態福地。
一江春水賦予馬鞍山人攜手團結。曾經的非法碼頭拆除了、曾經的污水直排封堵了、曾經的“散亂污”企業整治了、曾經的固廢堆場不見了。寶貴的長江岸線換了新顏,紅燈頻閃的長江生態系統恢復一片綠色,多年“臨江不擁江”的尷尬如歷史的過客般消匿無蹤。
時光為軸,歲月為證;砥礪前行,成績斐然。2020年,馬鞍山榮膺全省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創建示范市。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已連續3年位列全省第一。
這個春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薛家洼,已成為市民“打卡”的網紅景點。采石磯景區、濱江文化公園、楊樹林、薛家洼生態園……在長江岸線閑庭信步,放眼望去,江面煙波浩渺;岸邊郁郁蔥蔥;城市若隱若現。
滾滾長江東逝水,坐看春華與秋實。
千年一脈的江水情懷,成為馬鞍山歷史橫斷面上最清晰的一道紋理,見證了馬鞍山從“因鋼設市”到“生態福地”的鏗鏘步伐,更將見證馬鞍山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嶄新征程。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