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到全省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從修復長江岸線生態守護一江碧水東流,到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層面專項推動“環保管家”模式;
從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到出臺《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施意見》;
……
改革創新,上下求索。綠色發展,知行合一。
為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環保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責任、最大的發展、最大的民生來抓,在生態文明領域不斷發出“馬鞍山聲音”。

“專家給我們提供了解決方案和技術指導,難題及時解決,沒花一分冤枉錢,還節約了成本。”日前,在慈湖高新區立白日化公司“環保管家”服務站,公司總經理尹春亮告訴記者,自從試點“環保管家”服務后,企業環保問題有了專家“把脈”,解決了心頭之憂。
2019年,馬鞍山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層面專項推動“環保管家”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專家團隊進駐馬鞍山經開區、慈湖高新區開展“環保管家”試點,通過排查全覆蓋、服務點對點、平臺信息化、機制管得住、條件做示范,多措并舉實現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綜合治理、精準治理,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今年,我市全面推行“環保管家”服務,在生態環境領域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現代治理體系,全方位提升工業園區和企業環境管理。按照計劃,2021年將實現市級和縣區(園區)全覆蓋,2022年實現全市鄉鎮(街道)、工業集中區和重點企業(行業)全覆蓋。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能只是單打獨斗,需要多元共治。作為第三方社會組織,高規格‘環保管家’的加入無疑為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增添了強勁動能。”在市生態環境局綜合科科長王華罡看來,“環保管家”只是馬鞍山堅持創新引領、護航綠色發展的舉措之一。
綠色生態是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如果說“環保管家”把脈問診是打造綠色生態的良醫,那么如何才能擦亮這塊生態“金字招牌”?一直以來,馬鞍山在不斷探索,打通綠色“創新鏈”。
2018年,我市印發《馬鞍山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在全市范圍內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圍、責任主體、索賠主體和損害賠償解決途徑等逐一進行了明確。
2018年,馬鞍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安徽首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馬鞍山市王家山污水處理廠、馬鞍山市江東中鐵水務有限公司、光大江東環保能源(馬鞍山)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首批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通過科普展示、參觀演示、現場講解等形式,普及環保科學知識,保障公眾環境權益。
今年,我市再推出25條措施加快構建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按照部署,到2025年,馬鞍山將建立健全高標準、高水平的環境治理領導責任、企業責任、監管體系、全民行動、市場、信用、法規制度和政策“七大責任體系”,為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馬鞍山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
征途漫漫,闊步前行。一項項舉措見證了馬鞍山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鏗鏘步伐。
今日之馬鞍山,正奔馳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沿著生態文明之路堅定走下去,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福地”,正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