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長江之魂,也關系沿江230多萬馬鞍山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保護長江水質是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近年來我市在長江流域飲用水水源地建設方面步步扎實。慈湖水廠于2009年獲省環保廳批準建設長江飲用水水源地,10萬噸長江之水由此通過水廠、管網流向千家萬戶,成為我市城區20萬居民的生活飲用水來源。2018年,慈湖水廠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有萬能達電廠煤炭碼頭、馬鋼港務原料鐵礦碼頭及馬鞍山港口集團礦砂碼頭,被國家生態環境部和省環保廳列入環保督察整改,要求當年年底必須完成整改。

聞令而動,攻堅克難。2019年元月,歷經一百多天的攻堅克難,馬鞍山市慈湖水廠取水頭部遷改工程建成并正式通水。生命,因水而豐盈;幸福,因水而美滿。涓涓清流通過一根根管道流進千家萬戶,不僅滋潤著百姓的心田,也滋潤著這座城市更美好的明天。
護好源頭水 擰緊“安全閥”
陽春四月,草長鶯飛,走進我市慈湖水廠采石取水地,沿江樹木成行、草木芳香,碧綠的鐵絲網護著清澈晶瑩的江水一路歡唱……一幅流動的山水畫,讓人心醉。
自2018年,生態優先、環保升級,共抓長江大保護戰役的全面打響,我市堅持把飲水安全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嚴防嚴控污染源頭,解決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問題,為水源地構建起防護網。
作為我市城區主要的供水水廠,慈湖水廠曾經的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有萬能達電廠煤炭碼頭、馬鋼港務原料鐵礦碼頭及馬鞍山港口集團礦砂碼頭,水源地環保不達標,影響著城北及秀山地區20萬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水源水質的改善迫在眉睫。“根據環保要求,水源保護區的上游3公里和下游300米必須無污染,慈湖水廠水源地改造勢在必行。”安徽江東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文江說。

搬遷或關停碼頭?跨江取水?關停慈湖水廠擴建采石水廠……市委、市政府構建了多個方案后,決定廢棄水源地,將慈湖水廠取水頭部進行遷改,從采石水廠沿長江東岸敷設2根直徑為1.2米的輸水管線至慈湖水廠,線路全長15.8公里,并將其列入2018年生態環保重點工程和全市重大民生工程。
該項工程的負責人之一,江東控股集團財務部副經理郭偉也記憶猶新。“整個遷改工程受到了許多制約因素的影響,抽鎖溪河河水,清鎖溪河淤泥,穿采石景區,越六汾河、雨山河,跨馬鋼鐵路,過馬鋼、港口集團、山鷹造紙廠停車場等節點、難題,整個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三個月的時間要完成18個月的工程量,當時我們放下手上所有工作,全身心地撲在慈湖水廠取水頭部遷改工程上,一天都沒有休息。”二人回憶道,為確保工程順利完成,哪怕雨雪惡劣天氣,也常常能看見一撥工人蹲在地上施工,另一撥工人舉著雨傘,防止雨水濺到輸水管上,五加二、白加黑,整個施工過程高速優質推進、從未間斷。

2019年1月6日9時30分,慈湖水廠取水頭部改遷工程試通水成功,“看著一股股清澈的江水從慈湖水廠輸水管出口噴涌而出,我們全體建設者心里說不出的激動。”范文江說,后面慈湖水廠還將進行二期擴建及污泥干化項目,從整體上進一步提升全市供水環保工作水平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確保廣大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探秘“清如許”源頭出活水
我市自來水取水源頭——首創水務原水取水泵房位于翠螺山東側,4月9日,走進這座花園般的生產園區,在值班室里,值班班長黎萬平和另一位工作人員正緊盯著電腦屏幕,嚴密監控著取水口四周的環境情況。“全市人民吃的自來水都從這里取水,可以說,也是全市自來水的第一道關口,我們的工作絲毫馬虎不得呢。”黎萬平認真地說。
俯瞰現場,在翠螺山“大腳印”西南的長江中有個方形護欄,這就是長江取水口周圍設置抬纜浮用于取水口區域的安全防護。據介紹,我市采石原水泵房1996年開工建設,占地30畝,土建設計規模50萬立方米/天。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座長江邊的城市,我市市民在吃水、用水方面可謂得天獨厚。取自翠螺山腳下長江取水口的原水,通過兩條DN2000管道引入水源泵房,再通過兩臺大泵、兩臺小泵四臺機組適時搭配運行,將原水輸送至采石水廠,經過沉淀、過濾等一系列凈化處理。處理過程全程進行監測檢驗,各項指標均滿足或優于國家相關規定,最終的成品自來水通過市政管網輸送到千家萬戶。

采石水廠副廠長范良緣告訴記者,公司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水源保護工作,對采石取水口周邊做到常態化巡查和及時清理,包括配備相關人員和設備、落實固定的清理維護船只、及時更換高清動態取水口監控探頭、增加水源巡查頻次等水源保護措施。通過一系列長效管理機制,水源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水質檢測站經理陳勝斌介紹說,水質管理方面,一是公司水質檢測人員定期對水源取水口及上游開展巡查,各制水廠利用水源視頻監控,雙管齊下,切實保護水源;二是實現人工檢測和在線監測相結合,公司水質監測部門定期開展原水全分析檢測、廠級每日常規指標檢測,擴展部分原水水質指標檢測,同時利用環保在線監測系統適時跟蹤水質指標變化,為制水生產提供有力指導,水廠各生產班組增加對工藝進出水冷熱水異味識別頻次,防患于未然;三是暢通預警機制,公司水質監測部門保持與長江上游水司溝通聯系,定期與環保、衛生等部門共享水源保護信息。
今朝“吃好水”群眾展笑顏
4月12日一大早,住在塘西街道金安社區金安佳苑的居民趙明興買菜回來,正在用清澈的自來水洗著桃子,又燒開熱水給自己泡了一壺清茶,愜意的一天開始了。

從“吃上水”到“吃好水”,62歲的趙明興很有一番心得。他如數家珍地說,自己以前在高潮村務農,緊挨著慈湖水廠,上世紀60年代末就用上了自來水,是全市最早吃上自來水的一批人,他對飲用水格外關注。他說,馬鞍山的水質指標一直都排名很高,這是很令人自豪的,后來,知道以前的水源地周邊有碼頭等,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慈湖水廠搞了取水頭部遷改工程,他也特別關注這個事情。“飲水是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健不健康、安不安全都看這水。我們老百姓都喝著長江水,水源地保護好確實是個一等一的大事。”
水源地遷走了,趙明興也搬家了。他心心念念的遷改工程很快就見到了成效,“以前的自來水感覺有一點渾濁、有一點氣味,現在更干凈更清澈了,泡茶都感覺更香甜了,感覺日子就是越過越好了。”他深有體會地說。如今,已經樂享晚年生活的他,感覺閑了就找點兒活計做,感覺忙了就散散心休閑休閑,到哪兒都捧著一杯清茶。

“我們的祖輩靠天吃水、挖井挑水,父輩用上了自來水,但供水不穩定,經常停水、水質差、水壓低。到了我們現在,擰開水龍頭嘩嘩流淌,現在的自來水比以前更干凈、更安全、更令人放心了。”居住在和平樓附近的居民王穎談了自己的直觀感受。
作為花山社區一名社區工作人員,王穎對慈湖水廠搞了取水頭部遷改工程也有一定了解,她說,這座城市擁江而立,住在長江邊,同飲長江水,打好碧水保衛戰,讓水源地干干凈凈是一件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現在,市里狠抓飲用水水源地建設,開展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在不懈努力下,我們長江流域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得到加強,我們的供水安全有了很好的保障,大家都非常高興。希望后期能繼續加大力度,全面改善和提升水環境質量,我們也會多方式多渠道宣傳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努力營造飲用水源保護的良好氛圍,增強廣大群眾保護飲用水源的意識。”
文/記者 季晨辰 胡曉華
見習記者 高瑩
通訊員 葉麗華 馬春艷 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