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染,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生活、生產的居民和勞動者以及赴該類地區戶外活動的旅游者感染風險較高。本病潛伏期尚不十分明確,可能為1~2周,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可伴有乏力、明顯食欲缺乏、惡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癥狀。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礎疾病、高齡、出現精神神經癥狀、出血傾向明顯等患者易出現重癥,預后較差。
根據傳染病監測數據,4—10月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高發期,人們外出及上山勞動時暴露機會和感染可能性增大。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加強預防,可采取的預防措施包括:
1.做好個人防護。盡量避免在蜱蟲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需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不要穿涼鞋,裸露的皮膚涂抹驅避劑,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用殺蟲劑浸泡或噴灑。
2.做好環境消殺。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的居民,應當做好家居環境和家畜身上蜱蟲的清理和殺滅;當攜帶寵物外出到蜱蟲生活的地區旅行或活動時,要仔細檢查寵物體表是否有蜱蟲附著。
3.做好應急處置。一旦發現被蜱蟲叮咬,應就近到醫療機構進行專業處理,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下蜱,或用煙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皮膚消毒處理。
4.做好護理防護。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在搶救或護理危重病人時,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嘔血等出血現象時,避免與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直接接觸。
市民在被蜱蟲叮咬后2周內如出現發熱、乏力、惡心、頭痛、肌肉酸痛等癥狀,要及時就診并主動說明蜱蟲叮咬史,接受規范治療并配合疾控機構人員開展相關調查。
來源:馬鞍山疾控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