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
延安革命紀念館派專人
到延川縣徐家河村訪問勞動英雄黑玉祥時
將邊區政府1943年11月
獎勵她的一架紡車征回
并定為一級文物展出
這架木質紡車
凝結了怎樣的非凡歲月?
1941年至1942年
是中國敵后抗戰最為困難的時期
敵后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黨中央號召全體軍民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邊區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從那時起,紡車走進千家萬戶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開荒造地,種菜種糧,養殖制造……
火熱的大生產運動中
各行各業不斷涌現出
勞動模范和突擊能手
周恩來和任弼時也參加了紡線比賽
雙雙獲得“紡線能手”的稱號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
創作于1943年的這首《南泥灣》
至今還在傳唱
廣大軍民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
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
田間蔥郁、牛羊成群的
“陜北好江南”
[編輯:
吳曲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