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國新辦就貫徹“十四五”規劃,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教育部就校外培訓、小升初、設立新專業等熱點問題回應,快看看最新政策方向吧。
校外培訓仍過熱,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對于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近年來,各地開展治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不少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校外培訓仍然過熱,超綱超標的培訓行為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今年教育部把這項工作列入重點工作任務,將會同有關部門按照系統治理、標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加大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力度。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強化學校的育人主陣地作用,切實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和作業負擔,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廣泛關切。
呂玉剛表示,對校外培訓機構,將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施策,嚴格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從嚴審批培訓機構,強化培訓內容監管,創新收費管理方式,規范培訓行為,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切實維護廣大家長和學生的合法權益。
嚴禁中小學招生入學與任何形式的社會競賽掛鉤
在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奧賽成績曾一度是小升初“掐尖”的參考。近年來經過規范管理,給奧數熱降了溫,但是在短暫的沉寂之后,改頭換面的奧賽在有的地方卷土重來,家長們蜂擁為孩子報名,不少人質疑,這是否代表剛實施一年的小升初全面搖號政策有所松動?
對此,呂玉剛回應,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競賽項目管理,嚴格按照競賽項目管理規范和舉辦方的承諾,加強競賽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保障競賽項目依法依規舉行。
二是嚴肅查處違規競賽。對沒有經過審核通過的競賽活動加大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禁中小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參加違規競賽活動。
三是嚴格執行招生政策。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實行了“公民同招”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這項制度要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不會有任何改變。要深入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規定和“公民同招”政策,嚴禁中小學招生入學與任何形式的社會競賽掛鉤,堅決斬斷這種利益鏈。
職業教育設置新專業,服務對接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職業教育專業建設非常重要,是全面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教育部印發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集中修訂主要是圍繞高質量發展的主題,緊盯產業鏈條、緊盯市場信號、緊盯技術前沿、緊盯民生需求。
這次調整幅度很大,中職層次調整了61.1%,高職專科層次調整了56.4%,職教本科層次調整了260%,主要是新設了167個專業。總的來說,從“全”“新”“特”三個方面來服務對接“十四五”的高質量發展。
“全”是指全面覆蓋了國際通行的41個工業門類以及我們國家最新發布的新職業;“新”是指深度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促進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特”是指第一次一體化設計了中職、高職專科層次、高職本科層次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逐級遞進,課程深度逐層增加,人才定位也是有機銜接的。
從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總量呈加快增長趨勢,到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人數達到1429.7萬人。
針對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呂玉剛表示,下一步將在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繼續推動入學降門檻。從目前情況看,各地普遍建立了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入學政策,絕大多數省份隨遷子女與當地戶籍子女享有同等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政策。“我們要重點推進特大城市和人口流入重點地區進一步完善入學政策,切實做到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能夠應入盡入。”
二是進一步擴大城鎮學位供給。要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合理布局城鎮義務教育學校,進一步擴大城鎮學位資源。隨著常住人口的增長,同步建設城鎮的學校,保障入學需求。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學位政策,特別是將隨遷子女占比比較高的民辦學校優先納入政府購買學位范圍。
三是切實加強對隨遷子女的教育關愛。要指導各地建立隨遷子女關愛幫扶機制,在情感上、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關心和幫助,使這些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學校的學習生活,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有五方面重點方向
教育部副部長宋德民強調,我國“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聚焦教育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大力推進有重點的改革創新。
一是以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為牽引,帶動政府治理、學校辦學、考試招生、人才培養等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是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全面完善師德師風建設、教師管理和發展的政策體系,建設一支有力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三是推動信息化時代教育創新,實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大力開發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促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四是改革完善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優化教育投入結構,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五是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這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