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青翠,茶園飄香,清明節即將到來,濮塘烈士陵園迎來一撥又一撥參觀瞻仰的市民。每一天,烈士墓園第一個墓碑前,總會站滿了祭奠的人,墓中長眠的就是抗日英雄劉一鴻。“七七事變”后,劉一鴻放棄優越的工作,變賣家產成立抗日隊伍,直到把生命獻給他深愛的這片土地。
清明節前夕,記者聯系到劉一鴻的孫子劉波,聽他講述祖父的英雄事跡。
投筆從戎去 熱血灑疆場
據《安徽省志》記載,劉一鴻,原名劉傳儒,原當涂縣杜塘鄉壩頭村(今屬馬鞍山市雨山區向山鎮落星村)人,1906年出生于湖北省沔陽縣。幼年喪母,父親劉向焜是私塾教師。劉一鴻自幼隨父讀書,聰明好學,成績優異。1920年,考入上海徐匯公學(現上海徐匯中學),受到了社會上進步思想的熏陶。畢業返鄉后,一邊積極同農民交朋友,一邊練就了一手好槍法。不久,他考入安徽郵政總局,先后在安慶、蕪湖、屯溪等地郵局工作,后調任采石郵政局長。
劉波說,劉家當年家境不錯,也正是因為家境優越,劉一鴻兄弟倆才有機會到大城市去讀書。劉一鴻讀書的徐匯公學,至今還保存著他上學時的一些檔案。劉波的父親曾受邀去看過,回來告訴他,祖父門門功課都是優,會好幾個國家的語言,并且還是學校管弦樂隊的成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大舉入侵,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劉一鴻對此異常憤怒,與弟弟一起寫詩表明心跡:“倭虜壓境夜沉沉,東北關山隔暮云。三省大軍幾十萬,為何撤出沈陽城?獨夫民賊皆豚犬,禍國殃民媚于人。舉國忠良皆拭淚,救亡濟溺賴人民。”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僅僅幾個月間,大片國土淪陷,當涂于12月間失守。愛國心切的劉一鴻毅然辭去公職,走上腥風血雨的抗日戰場。他回到家鄉,變賣了部分家產,購買槍支彈藥,組織了一支七八十人的抗日自衛隊,并被推選為隊長。這支由農民組成的抗日隊伍,活躍在壩頭、小丹陽、橫溪橋、采石一帶,割電線,扒鐵路,襲擊日軍,打擊土匪,保衛家鄉,很快發展到100余人,聲勢逐漸壯大,成為蘇皖兩省毗鄰的江 (寧)、當 (涂)、溧(水)一帶最得民心的一支抗日武裝。
1938年5月,新四軍先遣支隊在粟裕、鐘期光的率領下挺進江南敵后,途經當涂,與劉一鴻商談了合作抗日等問題。同年6月,新四軍一支隊一團來到當涂小丹陽,決定同劉一鴻共同抗日。當時,駐扎在小丹陽的國民黨“江南游擊隊”朱永祥部1000余人準備投降日軍。劉一鴻率領自衛隊與一團積極配合,一面阻擊日偽軍,一面截擊朱部,取得全殲朱部主力,生擒司令朱永祥、副司令韓吉昌的戰績。一團東進后,劉一鴻繼續與前來接防的新四軍二支隊三團取得聯系。不久,新四軍將劉一鴻領導的抗日自衛隊改編為“蘇皖邊區抗日自衛大隊”,劉一鴻任大隊長。1939年年初,劉一鴻部加入新四軍,被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特務營”,劉一鴻任營長,并于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11月,塘馬戰斗結束后,劉一鴻任新四軍十六旅四十六團參謀長。翌年8月,任該團副團長。他指揮作戰以勇猛機智、精明強干深得領導和同志們好評。1943年年初,劉一鴻率領所部多次擊潰頑敵圍攻并重創敵軍,轉移進入安全地帶。在連續戰斗中,劉一鴻腿傷復發,經上級批準回家鄉養傷。在休養的20多天里,他動員馬鞍山礦區工人和家鄉青年60多人參加新四軍。傷愈后,劉一鴻立即趕回部隊。1943年5月,四十六團在溧水新橋地區馬家村休整。5月21日,劉一鴻在試炮過程中不幸被炸斷左腿,流血不止。劉一鴻向組織上交了最后一次黨費,希望戰友們繼續努力前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消滅頑固投降派。終因失血過多,與世長辭。
子承父志上戰場 烈士精神薪火傳
劉一鴻離開了,但革命的火種還在這個家族延續。他的大兒子劉蔚楚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八歲時,由粟裕特批入伍,隨后南征北戰,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等。
劉一鴻犧牲時,劉波的父親劉恭祖才六七歲。劉波說,因為年紀小,加上祖父常年在外打仗,父親對祖父的印象非常模糊。雖然對父親沒什么印象,但劉恭祖一直告誡孩子要以祖父為榜樣,不能給家里丟臉。劉波兄弟3個全都當過兵,劉波說:“不管是在部隊,還是退伍回來工作,我們從來沒有因是劉一鴻的后代而要求特殊照顧,榮譽和機會要靠自己努力去獲得。”
文圖/記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