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糧不穩,缺糧不安,鄉村振興的藍圖,永遠不能缺少糧食這一核心“拼圖”。為助力糧食穩產保供增收,市農業農村局日前下發通知,將以規模、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采取行政推動、示范帶動、科技支撐、主體參與、訂單開發等方式,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節本增效同步、生產生態并重,構建再生稻綠色高產高效全產業鏈,扎實推進我市再生稻高質量發展。
什么是再生稻?再生稻即種一茬收獲兩回的水稻,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具有增產增效、省工節本、栽培技術簡單易行、綠色安全、米質優、食味佳等優點。根據通知,我市將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穩糧增收和提質增效為目標,全市再生稻計劃示范面積3萬畝,分別為和縣1.5萬畝、含山縣1.2萬畝、當涂縣0.3萬畝。依托農田基礎條件好、科技生產水平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抓點示范,建立標準化再生稻高質量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再生稻大面積高質量發展。其中,含山縣、和縣將計劃建設超30個示范片(區),當涂縣消滅不少于10個再生稻空白鄉鎮。
在試驗示范過程中,我市還將針對當前生產上薄弱環節和基礎難題,不斷篩選再生稻主導品種,優化肥水運籌,探索全程機械化技術和配套模式,優化集成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推動再生稻二級稻谷每畝單產800-900公斤,每畝純效益400-500元。
同時,立足發展再生稻全產業鏈,強化優質優價導向。我市還將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廣泛參與再生稻加工開發,推動糧食加工企業與基地實行訂單生產、加價收購,推進集中連片規模化單品種種植,聚焦農產品產地加工、烘干儲藏、品牌建設等薄弱環節,在提高再生稻米質量和商品一致性上下功夫,打造區域特色的再生稻米國家地理標志、區域公共品牌,培育我市優質再生稻米品牌,提高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推進生產、加工、流通、營銷產業鏈全面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張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