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在當年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活躍著不少志愿軍女戰士的身影。
彼時的硝煙早已散去,仍健在的女戰士少之又少。家住馬鞍山市干休所,曾參加抗美援朝醫療救護工作的老人項杏琴,就是其中的一位。
“三八”節前夕,馬鞍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女警來到項杏琴老人家中,看望慰問老人,聆聽她回首崢嶸歲月和戰斗歷程。
86歲的項杏琴老人,前段時間因為不慎骨折,正在臥床休養。經過面對面的聊天交流,一起翻閱老照片、查看老物件,當年的戰斗故事,抖落歷史的塵埃,進入邊檢女警的視野里。
1953年3月,16歲的項杏琴隨部隊入朝,參加醫療救護工作。受地形影響,收治傷員的病房依山而建,非常分散?!鞍滋烀ν?,晚上時常要提著馬燈翻過一個又一個山溝溝,查房、巡診……”老人說道。而通往病房的山路,不僅僅只是崎嶇。有時,女戰士們剛剛趕走了狼群,敵機又在夜幕的掩護下飛來,隨著照明彈亮徹夜空,炸彈也傾瀉而下。
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一批批傷病員得到了項杏琴和戰友們的精心護理?!拔耶敃r入朝比較遲,個人貢獻有限,沒能救護更多的戰士”,老人謙虛地說道。
而家里入朝作戰的,并不止她一人。已經逝世的丈夫,當時是團里的干部處長,因為工作成績突出,4次榮立三等功。比自己小兩歲的妹妹,1953年也一起隨部隊入朝作戰。
如今,在項杏琴老人的家里,依然保留著當時的戰利品—美國兵的飯盒子。老人說,這是勝利的見證物,是對抗美援朝的一種紀念。
去年10月,在入朝作戰70周年之際,項杏琴老人榮獲國家頒發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正是有像項杏琴老人這樣的無數革命老前輩們,才有了現在的和平和安定。作為新時代移民管理警察,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立足崗位努力工作,為駐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拔繂柦Y束后,該站女警高菲說道。(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