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8時,在位于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皖江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里,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全身消殺后,安徽農業大學教師、碩士生導師唐小燕進入蔬菜育種實驗室,開始了她一天的工作。
在唐老師和她所帶的研究生們的精心呵護下,透明玻璃培養皿中的一株株小苗青蔥翠綠,著實喜人。
“這里有馬鈴薯、瓜蔞、草莓等植物的組培苗,我們通過人工對它們進行光照周期調整和溫度調整,從而縮短育種周期。”唐小燕說,團隊正在研發并熟化蔬菜小包子育種技術,可以快速純合育種材料,有效縮短育種年限,“原來需要五六年才能育出的新品種,現在只需要兩三年。”
在短短幾公里之外的安徽省和縣蔬菜科技示范園,蔬菜大棚里,一株株用于育種的不結球白菜抽薹已有半人高,安農大研究生汪健正用尖頭鑷子小心翼翼地為白菜花進行人工撥蕾授粉。
“我們正月初六就開始工作了,做農業,時間一點耽誤不得!”來自安徽農業大學的汪承剛教授說,授粉是育種的關鍵,時間把握很重要,技術操作也很重要。目前,他的團隊已經收集了近千份蔬菜種質資源,從材料的基因組研究開始,到優異育種材料的創制,利用常規育種和分子育種手段結合,培育出更多、更優質的新品種,可與進口高端品種相媲美,從而打破國外壟斷的局面。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國家高度重視種子問題,下決心要做大做強民族種業,為種子裝上“中國芯”,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菜籃子”,和縣育種產業發展喜人,制種產業同樣也風生水起。
在臺創園皖江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與安徽農業大學蔬菜育種團隊的合作,建成了蔬菜育種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研發經費100萬元,針對和縣種業以常規育種方法為主,效率低、周期長、育種手段滯后等問題,推行育、繁、推一體化工作,重點開展分子育種、單倍體育種、基因編輯育種等技術攻關,建立了高效育種技術11套,開展了烏菜、小白菜、辣椒、酥瓜、蘿卜以及和縣當地其他特色蔬菜等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鑒定等工作。同時,園區企業還與安徽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開展了深度的產學研合作,進行了烏菜、小白菜等高端品種的選育工作,累計培育烏菜、小白菜新品種30余個,并開展了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工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余件,轉化國家發明專利2件,培育市級龍頭企業2家,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獲批國外專家人才引智基地項目1個,并承擔省市級項目10余項。
記者了解到,和縣十字花科蔬菜種子占據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份額,其中白菜、蘿卜種子占據全國市場的60%以上,是華東最大的蔬菜制種基地,產品更是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省、市,并遠銷美、日、韓等,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向好。“我們要立足自身優勢,建立具有和縣特色的蔬菜育種研發中心,將研發中心打造成安徽一流、全國知名的蔬菜育種研發高地!”臺創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李自祥說道。
記者 黃瑩
通訊員 蔣晉翠 黃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