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企業達產率很快恢復到正常生產水平,今年以來實現產值達13億多元,同比穩中有升。”12月22日,行走在粵美金屬制品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生產車間,生產經理朱新亮的話中透著掩飾不住的驕傲。
自2012年落戶當涂經濟開發區以來,粵美從最初級的鑄鐵件起步,一年一臺階,開發出8個品種800多個規格的空調壓縮機配件,成為廣東美芝等國內知名壓縮機生產企業的優質供應商。粵美成長的秘訣在哪里?朱新亮說,車間里可以找到答案。
粵美是來自廣東的招商企業,一期項目建成于2012年,占地110多畝,主要生產灰口鑄鐵件和球墨鑄鐵件。粵美引進了國內外先進的垂直造型生產線、直讀式光譜儀、砂處理設備、清理設備、除塵設備等,高起點建設國內先進的節能減排鑄造生產線,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升鑄造技術水平。有了先進設備,再加上從事鑄造工藝研究、應用和生產的技術骨干,粵美具備了承接各種高難度特殊要求鑄件的工藝研發、生產能力,其鑄鐵件很快成為壓縮機生產企業的“香餑餑”。
“制造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工匠精神’。”朱新亮說,靠優質鑄鐵件掘得了“第一桶金”后,粵美沒有急于蓋辦公樓,而是把資金投入產業鏈條開發和技術改造上。建成于2016年的二期項目,具備了電機、儲油器、數控精密件的生產能力。即將投產的三期項目,主攻空調壓縮機外殼及冰箱壓縮機精密配件。8年來,企業的廠房投資2.8億元,設備投資高達7.5億元。“不惜工本上馬高精尖設備,是‘工匠精神’的體現,也是‘工匠精神’的基石。”
走進二期項目的電機、儲油器、數控精密件等3個生產車間,一臺臺單價逾千萬元的進口設備正有序運轉。好的設備是產品高質量的保障。但粵美對裝備不是盲目崇拜,而是踐行“工匠精神”,讓設備發揮最大效能。有一臺生產儲油器的新爐子,原來用電能發熱,粵美對其進行了技術改造,改用天然氣發熱,每個加工件成本下降一半,效率也提高50%。數控精密件生產線經過“粵美式改造”后,人均日產量由原來的250件提升至500件,綜合消耗降低10%。
“喜歡、用心、發現、改善。”在粵美廠區,處處可見這樣的標語,這是粵美的企業文化,也是“工匠精神”在粵美的體現。員工喜歡企業,企業喜歡員工;下級喜歡上級,上級喜歡下級。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用心,用心就會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就會去改善。粵美員工月平均工資已達6000元,每月準時發薪。員工如果有需要,還可預支工資。為緩解管理、技術骨干買房買車壓力,粵美還出臺了“買車無息借款5萬元,買房無息借款10萬元”的暖心規定,已助10多人圓了買房買車夢。這些“用心”的舉措,讓員工愈發“喜歡”粵美,“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傳遞不良品”的責任理念已化為員工的自覺行動。
“恒定的產品質量保證了訂單的連續性,也為產業全鏈條開發提供了保障。”朱新亮欣喜地說,今年新開發的儲油器月產量已達120萬件,空調壓縮機外殼產品2021年1月就可投產,用“工匠精神”闖蕩制造業的粵美正越來越美。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管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