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湯超)12月22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我省以林長制改革為總抓手,加強林業資源管理和林業生態保護,深化林業重點領域改革,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得到提升,全省林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
我省率先在全國推行林長制改革。據省林業局局長牛向陽介紹,自2017年3月起,我省探索實施林長制,2018年全省推開,建立健全了以黨政領導責任制為核心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體系,各級共設立林長52122名。2019年,首個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在安徽揭牌,林長制入選中央深改辦“十大改革案例”,寫入新修訂的森林法。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推行林長制”,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標志著林長制由安徽推向全國。
“十三五”以來,我省扎實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完成植樹5.58億株(含折算株數),建立各類紀念林6862個。深入實施林業增綠增效行動和“四旁四邊四創”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十三五”期間,全省完成造林771.4萬畝,其中人工造林477.8萬畝、封山育林293.6萬畝,均超額完成規劃任務。全省共有6個省轄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我省國家森林城市總數達11個,皖江國家森林城市群基本建成。有4個省轄市和32個縣進入全國綠化模范市(縣)行列;273個行政村成為國家森林鄉村;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32個、森林城鎮309個、森林村莊2647個。
據初步測算,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30%,比“十二五”末提高1個多百分點;全省森林面積達到6262萬余畝,比“十二五”末增加252萬余畝;森林蓄積量達到2.7億立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0.48億立方米,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量雙增長。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修復濕地30萬畝,退耕還濕12.5萬畝,不斷健全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先后頒布《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安徽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等法規制度,發布了第一批省重要濕地名錄,依法加強濕地保護,全省濕地保護率達50.02%。
林業防災減災成效明顯。森林防火綜合防控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森林火災次數、受害森林面積分別比“十二五”下降了55.17%、74.8%,沒有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
集體林地“三權分置”和林業“三變”改革取得實效。全省集體林權流轉面積1102萬畝,占全省確權發證集體林地面積的20.8%;全省累計完成林權抵押貸款近233.2億元。政策性森林保險實現了全省覆蓋,投保面積2.47億畝次,保費4.7億元。開辟了“五綠興林·勸耕貸”融資新渠道,共落實融資擔保貸款3.65億元。如期完成國有林場改革任務,并在國家考核驗收中評定為優。我省國有林場整合優化為100個,共核定事業編制4726名。
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苗木花卉、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迅猛發展,各類林業新型經營主體達3萬余個,全省擁有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33家,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14家。2019年,全省林業總產值達4348億元,同比增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