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望區丹陽鎮工業聚集區,因為歷史原因,部分企業存在雨水污水管網錯接漏接的問題。今年6月起,市生態環境局博望分局對這片區域的雨水污水管道進行摸排,繪制管網圖。“我們對排查中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并要求丹陽鎮政府對破損的管網開展修復。”博望區生態環境分局工作人員陶亮介紹,這項摸排有利于從源頭上治愈水污染“頑疾”,全力改善和提升下游姑溪河的水質,而項目資金正來源于姑溪河水質改善獲得的“水生態補償金”。
這個“綠色循環”,得益于馬鞍山正在實施的水生態補償民生工程。
水環境變好了,有“真金白銀”補償;變差了,要“掏錢”上繳財政。
我市涉及水生態補償的國控斷面有5個,水質目標分別為長江三興村、當涂青山河查灣斷面達到Ⅱ類;采石河下游、姑溪河大橋、得勝河入江口斷面達到Ⅲ類。
水生態補償采取污染賠付和生態補償“雙向補償”并行,其中污染賠付依據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3項指標超標情況,單項因子月度最高賠償300萬元;生態補償依據水質改善情況,斷面水質優于目標水質1個類別的,每月獲得50萬元生態補償金。
“水質達標就能獲得生態補償資金,不僅是對環境治理成效的認可,也有利于繼續推動水環境質量提高。”博望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夏方斌介紹,2019年,博望區累計獲得175萬元水生態補償金,補償資金用于姑溪河上游水質的提升以及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監測等工作,“明年,我們還將與鐵塔公司合作,安裝‘天眼’攝像頭,實時監控飲用水水源地,防治農村面源污染。”
據了解,今年1-8月,馬鞍山累計獲得150萬元省級生態補償金。今年1-11月,我市地表水質量排名全省第7。截至目前,全市5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記者 唐冰倩 通訊員 徐丹丹
[編輯:
邵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