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淮北平原的泗縣,是著名的皖東北抗日革命根據地,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該縣創新實施“旗牌星”精準扶貧聯動機制,極大地激發了干群內生動力,凝聚起脫貧攻堅合力,提升了貧困治理能力。
“我們探索建立‘旗牌星’聯動的扶貧工作機制,通過扛‘旗’讓組織強起來,通過亮‘牌’讓干部干起來,通過創‘星’讓群眾動起來,匯聚起脫貧攻堅磅礴力量。”日前,在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暨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泗縣縣委書記張志強代表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獲獎單位作宣講報告。
“五旗”爭創激發組織活力
“大饃、大蔥、純凈水,吃在一線干在先,凝聚干群傳幫帶,彭鋪舊貌換新顏。”在泗縣彭鋪村,脫貧群眾用自編的詩歌來點贊黨員干部。
幾年前,這個村環境臟亂差,村集體經濟收入低,脫貧步伐緩慢。近年來,村里環境美了、產業旺了、鄉風淳了。2018年,彭鋪村榮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登上了博鰲國際峰會,向世界講述脫貧故事。干部群眾說,自從開展了“五面紅旗”村爭創活動,村莊舊貌換新顏。
“這里為什么窮?窮在哪?”2015年初,剛到泗縣的半個月時間,縣委書記張志強走遍了全縣所有鄉鎮,切身感受到,村一級干部群眾缺乏創業謀事的激情,更缺少脫貧攻堅的拼勁。
“村級組織要不強,上面累死也白忙。針對村級組織活力不強的問題,我們決定著力解決縣里抓村缺抓手、鄉鎮抓村缺手段、工作隊抓村缺方法、村‘兩委’自身缺動力的問題,使脫貧攻堅的過程成為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大提升的過程。”張志強說。
泗縣把“脫貧攻堅、環境改善、鄉風文明、信訪維穩、基層黨建”五項重點工作,作為“五面紅旗”,要求各村開展爭創“五面紅旗”村活動,并制定了5大類35項工作標準,確保以脫貧攻堅為統攬,推動一切力量和資源向村級集結,做到干有方向、干有標準、干則必成。
泗縣黑塔鎮三葛村地理位置偏,又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種植區,2016年以前,集體經濟一直為零。“如何突破瓶頸,帶領群眾把村級產業發展壯大,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一道‘必答題’。”三葛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峰說。2018年,村扶貧工廠建成使用,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5萬元。2019年以來,村里流轉了400多畝土地,建成了115畝薄殼山核桃扶貧林基地、300多畝雪桃經濟林基地;發展庭院經濟項目,栽種雪桃和紅葉石楠8000余株。今年4月,投資300萬元的大米加工廠項目成功落戶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一舉邁上50萬元臺階。
通過爭創“五面紅旗”,泗縣各村黨員干部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4年時間,該縣全面消滅了集體經濟收入“空白村”,2019年全縣年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的村16個,占比居全市前列。今年上半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3%,高于全國5.1個百分點。
“五牌”聯動激發干部干勁
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屏山鎮涂山村“雙培雙帶”黨員示范戶姜廷信帶著村民在花卉苗木田里忙活開了。
“去年,在村黨總支的大力扶持下,我開始種植花卉苗木,并帶著村里6戶貧困戶共同致富,為此還獲得了縣級優秀‘雙培雙帶黨員示范戶’稱號。”樸實而真摯的話語道出了黨員的先鋒模范意識。像姜廷信這樣優秀的“雙培雙帶黨員示范戶”,在屏山鎮還有9個,在全縣共有百余人。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每個干部都要扛責、每名黨員都要勇當先鋒。“我們把縣四大班子領導、縣直單位、鄉鎮干部、村‘兩委’干部、廣大黨員等‘五方責任’捆綁在一起,以崗設牌,以牌定績,向社會和群眾亮身份、受監督,倒逼黨員干部擔當作為抓脫貧,比學趕超謀振興,從而形成‘五牌聯動’格局。”張志強說。
泗縣以爭創“黨員先鋒示范牌”“‘雙培雙帶’扶貧基地示范牌”等為契機,引導民營企業家、協會帶頭人、產業富裕戶、黨員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開展“黨員兩幫一、一年奔小康”等活動,通過田間手把手教、上門面對面講等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引導每名黨員種養大戶、創業致富志愿者聯系幫扶10戶貧困戶,爭當“帶富先鋒戶”;引導中等收入黨員聯系幫扶1—2戶貧困戶,爭當“致富先鋒戶”,年末按照“個人自薦、黨員互評、群眾幫評、組織評定”的“四評”模式開展評選。2017年以來,累計有350名黨員被評為“帶富先鋒戶”,2054名黨員被評為“致富先鋒戶”,1.5萬余名黨員為貧困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幫扶服務,在全縣農村營造了“黨員引領群眾干,一個帶起一大片”的火熱氛圍。
泗縣還大力開展“雙培雙帶”扶貧基地建設,培育發展壯大扶貧產業,168個行政村實現特色產業全覆蓋。在扶貧基地建設過程中,注重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村“兩委”干部。
“十星”爭創激發群眾動力
在脫貧攻堅中,群眾的“精氣神”怎么立起來?泗縣以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為契機,大力開展脫貧致富星、孝敬老人星等“十星級文明戶”爭創活動。以“十星級文明戶”創評為載體,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我評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提高。
泗縣改變直接給貧困戶送錢送物的幫扶方式,在全縣每個行政村建立“道德銀行”“愛心超市”。貧困戶以星換分,存入個人的“道德銀行”賬戶;以分換物,即每評上一星兌換1積分,貧困戶可持積分卡兌換愛心超市物品,激發了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目前,全縣已建成愛心超市184個,累計發放物品折合資金136萬元,發放5萬人次,768名貧困群眾成為致富帶頭人,887戶貧困戶掛牌“十星級文明戶”,2422名貧困家庭子女考上大學。
屏山鎮徐賀村村民徐敏和妻子毛麗云均有肢體殘疾,但他們一邊努力脫貧,一邊做“追星族”,從孝敬老人星、鄰里和睦星、干凈衛生星等,一直拿到了9顆星。2017年,徐敏通過在家中開辦兒童服飾加工廠,帶動80余名農戶一道增收脫貧,拿到了最后一顆“勤勞致富星”,成為“十星級文明”戶。
“十星”爭創,調動了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也促進了鄉村社會治理大提升。農村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陋習得到有效遏制,不少貧困戶受到激勵走上致富道路,呈現出人心向上、精神向善的良好局面。屏山鎮徐賀村原來是全縣出了名的“亂村”,通過“十星”爭創,不僅率先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我們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四個不摘’‘四個不減’要求,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答卷。”張志強說。(本報通訊員 尉成輝 本報記者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