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在我省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為我們加快推進‘制造強省’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明確要求。”省經信廳廳長牛弩韜表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將按照中央部署,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大力實施科技攻尖行動,聚焦“卡鏈處”“斷鏈點”,完善“揭榜掛帥”機制,用好“三首一保”激勵政策,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在強基強鏈上取得新突破;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著力構建“更高質量、更具特色、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現代產業體系。
牛弩韜說,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地區協同發展,按照“三地一區”的目標定位,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加快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協作互補,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產業鏈供應鏈,加快區域內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表示,這是穩定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
“雖然今年遭遇特大洪澇災害,但今年我省糧食總產仍然繼續穩居全國第四,穩定在800億斤以上,這正是安徽持續貫徹這一戰略的結果。”盧仕仁說,“十三五”期間,安徽在全國率先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9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830萬畝,為打造江淮大糧倉、穩定糧食產能打下了扎實基礎。“十四五”期間,安徽將繼續堅持把穩定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每年再建設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糧食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力爭在糧食生產、糧食產業、糧食調控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作出了明確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合肥海關關長辛建民表示,我們將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海關處在對外開放第一線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深度對接支持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不斷提升開放平臺能級,全力打造先進的、在國際上最具競爭力的監管機制體制,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為安徽實現“兩個更大”發展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會議還強調要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省商務廳副廳長喬興力表示,近年來,農村電商在我省快速發展,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有效激發了鄉村消費潛力。
“目前,我們正在謀劃‘十四五’期間重點工作。下一步將繼續把農村電商作為主攻方向,圍繞電商促進農村商品流通,助推鄉村振興加強研究和推進,進一步探索發揮電商的市場探頭作用,促進電商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并將農產品的消費信息傳導至供給側,促進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喬興力說。
“擴大內需是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強大的國內市場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今年消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消費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提振消費信心,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在當前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副處長李紅梅認為,明年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舉措將深入落實,城鄉消費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做好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鄉村振興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最有效的途徑。談及如何振興鄉村,他認為,通過培訓職業農民,鼓勵職業院校向農村傾斜,為培養大量農業人才創造條件;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沉睡的海量資源,帶動人力、財力、物力以及先進技術、理念、模式等進入農業農村,從根本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經過這幾年奮斗,我們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順利脫貧。下一步,如何鞏固成果防止返貧,并且高質量發展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阜南縣公橋鄉羅郢村第一書記陳龍表示。“明年,我們將鼓勵村里的專業合作社大膽走進市場,將軟籽石榴、稻魚共生、皖西大白鵝等優質特色農產品推送到城市,帶動困難群眾發展,拓展種養殖戶的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增添動力。”陳龍說道。
(記者 史力 吳量亮 鮑亮亮 范克龍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