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承包了好幾口塘養螃蟹,以前總是犯愁沒有周轉資金,現在是挑貸款產品挑花了眼。”12月16日,剛參加完一場鎮里舉辦的金融產品推介會,當涂縣烏溪鎮南廣村信用戶汪昌宏喜笑顏開。“勸耕貸、信易貸、惠農E貸……各大銀行都專門針對咱們信用戶推出了金融產品,跟以往比利率更低、手續更少。明年想利用貸款大干一場。”汪昌宏說道。
汪昌宏手中的信用證書是一個對折的紅本子,雖然很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卻有十足的“厚度”。農民靠它改變了生活,農業有它得到長足發展,農村因它興起文明鄉風。
紅本子來源于一場別開生面的改革試驗。2019年,當涂縣被確定為全省首批、全市首個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試點縣,從當年8月開始,該縣在烏溪鎮、護河鎮正式啟動試點工作。一年來,兩個試點鎮累計完成農戶采集13404戶、采集覆蓋率92.3%,完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集338個;評定A級以上信用戶12158戶、占比90.7%;評定AAA級信用村12個、占比100%。共有781戶信用戶和7戶新型經營主體使用了授信額度,用信余額6000多萬元。
紅本子的魅力在于,它不但疏通了金融資源流向農村的新渠道,而且促進了鄉風文明,優化了鄉村治理。該縣以信用村、信用戶創建為載體,常態化開展鄉風文明評議,將農戶社會道德、人際關系、個人品行等定性指標納入鄉風文明評議范圍,將平時在孝敬老人、教育子女、秸稈禁燒、脫貧攻堅、公益事業等方面的表現作為測評依據,將文明表現與信用等級掛鉤,引導群眾向上向善、重義守信,激活了鄉村治理內生動力。
陳福滿和李來寶是村里的鄰居,兩年前因修建圍墻,兩家起了矛盾,相互不搭理。這回,聽說農戶信用評級,鄰里關系不好就要降級,兩家同時找到村里,表示要改善關系,和睦相處。于是,護河鎮青山村黨委專門安排一名支部委員從中協調,兩家最終化解了矛盾,最后都被評上了AAA級信用戶。
“我來當矛盾調解員!”“讓我做金融信息員!”……在烏溪鎮南廣村第三網格黨小組會議現場,黨員們積極認領“四員”職責。原來,烏溪鎮依托全鎮58個網格黨小組和村民“大管家”工作主陣地,設立“民信驛站”,建立網格聯系信用戶制度,設立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金融信息員、民情聯絡員“四員”崗位,推動網格黨員積極認領崗位,目前累計為農戶解決問題2000余個。對于信用戶,烏溪鎮將其日常行為與信用積分掛鉤。“參加志愿者服務加5分、制止和舉報秸稈焚燒加5分、參與義務獻血加10分……”每5分又折合成一張信用券,信用戶憑“信用券”到村里的“信用超市”能領到各類生活用品。

“人人都想加分,戶戶都想成為信用戶。”烏溪鎮七房村黨總支書記劉小兵說,鄉風文明評議必須頂真起來,該村采取農戶“自評”、黨小組“初評”、評議小組“終評”三步評審形式,確保評議科學性、公平性,提高群眾對信用戶評選的參與度、認可度、滿意度。在進行農戶道德品質綜合評定時,村“兩委”一致認為史海林平日里孝敬老人、熱心村集體事業、為人誠實可靠,于是給史海林評上了AAA級信用戶。村里人紛紛感嘆,“現如今,誠實守信不僅是榮譽,還是資源吶!”
護河鎮根據不同信用等級制作信用戶標牌,在信用戶門前顯眼處懸掛,“一戶一牌”亮身份,增強信用戶的身份意識、榮譽意識,推動信用戶將誠信、守信融入日常。與此同時,在村務公開欄設立信用“紅黑榜”,在“紅榜”公示信用戶守信用信典型,在“黑榜”公示存在失信行為、違反文明規范的信用戶,使守信者得到激勵、讓失信者寸步難行,推動村民主動維護自身良好信用和規范文明行為。
“信用村建設帶來了基層治理的提質升級。”當涂縣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人說,該縣在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試點工作中,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切入點,將公民誠信作為重要內容,完善家規家訓、村規民約、文明公約,大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優先在信用戶中評選“兩代表一委員”、發展黨員或評先評優,多渠道選樹誠信典型,傳播正能量。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