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劍指“唯論文”問題,明確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論文為何重要?作為學術成果的集中體現,職稱晉升、人才選拔、評獎拿課題、升學拿學位等都離不開論文這個“硬件”。但當論文與個人現實利益緊緊掛鉤時,發論文就有些“變味”了。過去在學術界,就存在著從國際期刊到國內核心期刊再到國內一般期刊這樣一條論文“鄙視鏈”。若再加上一個“唯”字,就難免陷入唯論文馬首是瞻的泥淖,讓學術被功利化的陰霾籠罩,失去本真。
現實中,不乏這樣的案例。論文抄襲、論文代寫問題頻發,“加工”、編造甚至“杜撰”研究結果的現象層出不窮,還有人為了論文在國際上發表而做出刻意矮化丑化中國這樣令人痛心之舉。各種挑戰學術道德與規范的不正之風,極大地傷害了學術創新創造、破壞了學術生態環境。毋庸諱言,“唯論文”之害大矣,學術江湖苦“唯論文”久矣!
好在唯論文論英雄,正在成為過去時。浮躁的學術科研背后既有個體利益的驅使,也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制度反思。“唯論文”顯然不是評價人才的金標尺。近年來,各級各地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評價變革上不斷探索,為治理“唯論文”問題,出臺并不斷完善相關措施和辦法。此次教育部印發《意見》為破除高校社科研究“唯論文”評價劃定紅線,對于營造求真務實學術氛圍、鼓勵學術創新創造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解決好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是全面充分激發學術活力的關鍵。《意見》樹立的指揮棒,帶來多重正向激勵。《意見》提出,不得將學歷、職稱等作為在教育系統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限制性條件;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多頭評價、重復評價……營造鼓勵學術、公平競爭的環境,無疑有利于激勵學術創新創造,引導更多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此為其一。《意見》提出,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得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等要求,將利益與論文相對剝離,進一步凸顯學術去功利化導向,有助于學術回歸本真,此為其二。《意見》提出,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劃定政治紅線,鼓勵更多愛國科研工作者大展拳腳,此為其三。要做好中國學者,先要做合格的中國人。愛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擔當,這一點無論何時都不容逾越。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有破有立,方為上策。《意見》縮小了“唯論文”的生存空間,但同時“破”不是全盤拋棄。我們反對“唯論文”,不是不要論文。《意見》明確10個“不得”的同時,提出堅持完善5個“評價”,即堅持分類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探索多元評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完善同行評價,為探索改進科研評價方式開出“良方”。下一步,我們必須拿出攻堅克難的勇氣、久久為功的韌勁,確保教育評價改革任務落實到位、“破”出成效。 (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