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會時,眼神要真情流露,臉部表情不要太僵硬……”11月18日,走進四村小學舞蹈室看到,該校“戲曲表演隊”的30多名女同學正在國家二級演員武彥辰老師的指導下,排練越劇《十八相送·化蝶》中的經典唱段。說話間,武老師給學生做起了示范,手把手地教練身段、臺步、表情、眼神的配合等基本功。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剛開始,小演員們穿著2.5寸的厚底鞋走圓場步時經常崴到腳,穿著長長的戲曲服裝,手與水袖配合不默契,老師們利用放學、大課間、午休時間帶著學生手把手地指導每個動作和姿勢,對著鏡子練習每個表情,力求做到表達人物情感時惟妙惟肖。

特別是針對學生開嗓方式不對、唱不準音的情況,指導老師往往反復揪著一個音一個音地唱,一遍遍地練習唱腔、練好發聲。最精彩的要數《十八相送·化蝶》,從演員的氣質,唱功,情感的流露都具有相當的水準。據了解,該作品還獲得了2019雨山區戲曲進校園一等獎并被邀請參加2020年全市少兒春晚,2020年10月應邀參加江南之花社區文化節開幕式獲得一致好評。

據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剛開設戲曲班時,四村小學還沒有專職戲曲教師,學校結合實際情況,由校音樂老師組成教學組,通過觀看視頻、自學唱腔、唱段、外出聽課學習等方式,將黃梅戲普及到每個班。當時,可以說是人人都會唱幾句黃梅戲《誰料皇榜中狀元》《對花》等經典唱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四村小學教育集團音樂組不斷地尋找學校戲曲發展的特點,找出了適合該校學習特點的“越劇”劇種,并聘請國家二級演員、雨山區文化館武彥辰老師擔任戲曲班專職老師,王毓老師擔任戲曲班的班主任,負責安排戲曲班學生每周三越劇課程的演練。
優秀戲劇曲藝文化進校園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愛國愛家、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平臺。自2017年起,四村小學教育集團秉持“戲曲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將越劇引入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探索出了弘揚戲曲文化,拓寬素質教育渠道的新路子。該校充分利用學校少年宮這一平臺開設戲曲班,從一開始的6名學生,發展到如今30多人的戲曲演出隊,不僅豐富了未成年人的校園生活,同時,也引導了廣大未成年人弘揚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文圖 記者 邵紀明 通訊員 王毓 趙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