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對象的基本信息、各種扶貧政策,他了然于胸;只要在村里,一天至少兩萬步,他走遍了這片希望的田野……胡健,和縣供電公司派駐功橋鎮毛巷村扶貧專干,三年多來,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用青春和汗水詮釋了責任和擔當。
初到扶貧工作崗位,胡健心里沒底,有貧困戶咨詢扶貧政策,他常答不上來。“和扶貧有關的政策和信息,如果不掌握,就得不到群眾的認可。”胡健一有空就抓緊學習扶貧相關政策,還到別的鎮、村參觀學習,開拓視野。扶貧對象基本信息、精準扶貧檔案整理、配合開展脫貧認定……短短半年時間,胡健就成了毛巷村扶貧工作的“百事通”。群眾咨詢扶貧政策、村干部工作中有疑問、有關部門需要扶貧數據,胡健都能及時給予答復。
曹忠善是毛巷村建檔立卡脫貧戶,患有肢體三級殘疾,已于2016年脫貧。由于殘疾,曹忠善只能偶爾做點小散工,收入不高也不穩定。“長期這樣,他有可能會比較消極。能不能鼓勵他在家里發展特色種養業?”胡健和其他包片干部合計,想幫助曹忠善改變目前狀況。“養雞養豬我不會,養魚沒有水塘,不養不養。”當胡健上門說明來意,曹忠善一口回絕。胡健并未就此放棄,反而更頻繁地去曹忠善家走訪,有時晚上路過,也會和他交交心。曹忠善打消了顧慮,決定試一試。在胡健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曹忠善與村里簽訂了十畝魚塘承包合同。不會技術,胡健就聯系縣農委的專家,給曹忠善進行技術培訓。2019年底,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去曹忠善家算收入賬時,僅特色種養這一項,就增加了純收入六千多元。
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之初,毛巷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1戶218人,基礎條件差,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三年多來,胡健幾乎每天都很忙。和包村干部走訪貧困戶家庭,協助村里改造農網,幫助貧困戶尋找致富路子……只要在村里,每天胡健都有干不完的事,一天至少走上兩萬步。腳步丈量扶貧路,家家門巷皆成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9年9月30日,毛巷村111戶218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記者 涂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