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人種了10畝田,今年收獲了一萬多斤稻子。”10月29日,含山縣運漕鎮新海行政村高墩自然村,71歲的郝昌金打開蓋在稻堆上的薄膜,望著堆得高高的稻子,滿臉笑容。
“留下2000斤自家吃,其余的稻子全都賣出去,今年稻子價格看好,賣稻可以收入一萬多元。”郝昌金說,“稻子賣了后,緊接著田里還要栽一季油菜。”郝昌金平時是個閑不住的人,除了種稻,他家還年年養鴨養雞幾百只,這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是黨的政策好,讓我們家過上了好日子。”郝昌金說,政府幾年前還幫助他家進行危房改造,翻蓋了三間大瓦房,現在家里熱水器、空調、冰箱樣樣有。
郝昌金家共三口人,家屬張銀花身體殘疾,不能勞作,家中里里外外全靠他一個人。2014年,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養殖300多只鴨子、承包10畝土地種植水稻……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郝昌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了貧困,走向幸福小康生活。如今,兒子已大學畢業并順利找到工作,還在含城買了房子。生活有了盼頭,日子越來越好,郝昌金夸贊國家的扶貧政策好,讓貧困人員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像郝昌金一樣,運漕鎮的不少貧困戶靠著自己的雙手實現了脫貧致富。”運漕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鎮有67戶貧困戶發展了特色種養業,其中水產養殖41戶;家禽養殖22戶;畜牧養殖2戶;種植業2戶。該鎮還根據貧困戶產業發展需要積極開展各類培訓,通過現場指導、發放技能手冊等多種方式向貧困戶提供政策支持、產品供給、技術指導等服務,指導貧困戶適度擴大種養規模,“我們鼓勵貧困戶從自身出發,有能力有條件的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業來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記者 蘇自山 通訊員 沈志鵬
[編輯:
吳曲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