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8人到9人,生產線上人數驟減;一年利潤抵上過去十年,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近年來,瑞泰馬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推行智能化升級,不僅實現了運營成本最低化、生產效率最大化和產品品質最優化,更從一家舉步維艱的落后產能企業,蛻變為綠色環保的高端耐材企業。

“浴火重生”的瑞泰馬鋼,正是我市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鮮活范例。
“十三五”時期,我市一手抓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推進“馬鞍山制造”向“馬鞍山智造”升級,奮力闖出一條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全新路徑。
乘“智”而上 新動能澎湃新活力
滿載60噸礦石的礦車從采場深處盤旋而上,在卸料點自動卸料后,又駛下采場……在寶鋼資源馬鋼礦業南山礦和尚橋采場,基于5G技術的無人駕駛礦車正忙碌著,裝料、運輸、卸料全程無需人工操作。
“無人駕駛礦車”駛進“百年礦山”,是我市制造業加速“智變”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我市著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業智能轉型。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投身智造浪潮,推動我市智造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十三五”時期,全市共培育省級智能工廠5個、數字化車間21個,市級智能工廠5個、數字化車間48個、數字化生產線18個,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工業大腦”等正在加緊推進。
傳統產業乘“智”而上,新興產業“新”潮澎湃。
從自供電專利技術全球領先,到業內首創“雙引腳”同步整流解決方案,再到率先在氮化鎵芯片應用領域研發布局……安徽省東科半導體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電源管理“中國芯”,不僅性能國內一流,部分技術更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放眼一江兩岸,從研發設計到封裝測試,“‘芯’火燎原”的絢爛圖景,恰是我市加快發展戰新產業,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最有力詮釋。
我市率先全省出臺推進“新基建”工作若干意見,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加快培育和發展戰新產業。越來越多“新”板塊加盟、成形成勢,使得我市經濟煥發出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氣質。
“十三五”時期,全市戰新產業產值年均增幅達2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戰新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15年的17.2%增加到2019年的30.5%。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幅達9.05%,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省比重從2015年的6.1%逐年提升至今年1-8月的7.6%,占比排名全省第4。
“集”優成勢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繼奧克斯智能家用空調項目投產之后,9月28日,總投資30億元的奧克斯智能制造產業園開工暨首批入駐項目簽約儀式在當涂經開區舉行。未來,產業園將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吸引長三角及周邊地區的更多家電供應鏈企業入駐,加快打造智能家電產業集群。
長期以來,我市產業結構始終處于“一鋼獨大”的局面,“因鋼而興”也“因鋼而困”。近年來,我市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力促產業“集”優成勢、“聚”力升級。
從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市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的意見》、推動主導產業“再聚焦”,到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產業集群(基地)的實施意見》、構建“1+3+N”產業集群(基地);從優化升級現有傳統主導產業、聚力發展新興主導產業,到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接續(未來)產業……如今的馬鞍山,產業結構加速優化,產業集群快速壯大,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數據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鋼鐵產業增加值比重由曾經的超60%降至2019年的32.9%,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5.8:56.7:37.5調整為2019年的4.5:49.0:46.5。
轉型如中流擊水,唯創新者強。
從手工作坊起家,到如今中國冶金裝備核心設備第一品牌,十余年來,安徽泰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從行業“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董事長邰正彪說:“堅持走在創新的前沿,就會站上行業的前沿。”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創新實踐,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2019年,我市創新能力指數在國家創新型城市中排名第3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394.8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1倍。
記者 劉挺 通訊員 梅斌新 趙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