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運貨叉車來回穿梭,全自動灌裝線快速運轉,自動碼垛機將一箱箱產品碼放整齊……9月24日,在合肥經開區的聯合利華工業園里,一派生產繁忙景象。
自2002年落戶以來,聯合利華合肥工業園已累計投資逾5.6億美元,成為這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全球最大、最先進的生產基地,日化和茶葉等產品占據了中國市場六成左右的份額,并吸引了30多家上下游企業入駐,呈現集群發展態勢。“前不久,合肥工業園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燈塔工廠’,這是聯合利華在中國第一家獲此榮譽的工廠,也是繼迪拜工廠后全球的第二家,標志著我們實現了從制造到‘可持續智造’的突破性跨越。”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告訴記者。
數字經濟時代,運用數字工具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能更好、有效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升工廠的反應速度和生產效率。“十三五”以來,聯合利華合肥工業園不斷引入各項創新技術和智能設備,建立了覆蓋供應鏈全流程的高效管理平臺。“目前,合肥工業園通過加強布局,逐步實現了端到端的數字化,形成柔性化制造、智能制造等優勢,智能化水平已達90%。”曾錫文說。
為及時滿足市場訂單的多品種、多瓶型、小批量的需求特點,聯合利華在合肥工廠創新推出國內日化行業第一條“萬能”柔性生產線。通過運用一鍵式視覺識別機器人、零切換的跟隨式灌裝機和3D“萬能”切換件等“黑科技”,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不同規格、不同品種產線之間的快速切換,為定制化、個性化市場需求提供了生產端的保障。
“我們智能化改造的設備都來自中國,通過技術改造,AI、柔性生產代替了傳統生產模式,生產成本降低了25%以上,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其中,AI觀察在工廠內已實現高風險區域100%覆蓋,安全數據收集和分析時間減少了92%。”曾錫文告訴記者,建成投產之初,合肥工業園有2500多名工人、年銷售額30億元,現在通過技術改造,生產線上的工人只有1200多人,年產能70萬噸以上、銷售額達到160億元。“享受到中國智造紅利的合肥工業園,未來將是安徽智能工廠的集成者、成套技術的輸出者。”
曾錫文表示,安徽一直是聯合利華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之地,今年疫情期間,當地政府的防控和服務舉措,展現出良好的營商環境,增強了聯合利華繼續在安徽擴大投資的信心。而安徽自貿試驗區的獲批,對安徽進一步創優營商環境,激發更多創業創新創造活力將是一個極大的助力。
作為在華有百年發展史的外資企業,聯合利華合肥工業園的產品不僅供應中國市場,還出口14個海外市場。曾錫文說,疫情沒有改變聯合利華對中國市場和經濟的看好,中國區業績上半年實現了穩定增長。聯合利華在前兩屆進博會上引入了不少品牌,在中國上市后受到市場歡迎,大部分在合肥實現了本地化生產。“有了良好的‘進博效應’,今年我們還將帶20多個新品牌到進博會亮相,‘試水’中國市場。”( 本報記者 鮑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