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廬江縣萬山鎮的葡萄進入豐收季。記者近日來到萬山鎮閘山村的廬江縣嶺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葡萄種植基地,只見大棚內“陽光玫瑰”葡萄掛滿藤架,在綠葉襯托下顯得格外誘人。
葡萄熟了,最高興的就是閘山村的老百姓。閘山村曹井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成倉就是其中之一。記者遇見張成倉時,他正在采摘葡萄。他告訴記者,自從村里有了葡萄園,他就把家里兩畝多地流轉出去,每年有1600元的收入,平時在葡萄園干活,一天收入100元。
“早些年,我到外地打零工,現在年紀大啦,重活干不動了。幸好家門口有這么一家公司,干活輕松,還能顧到家?!睆埑蓚}笑著說。
據嶺南生態農業總經理周傳長介紹,目前有30多位村民在基地務工,其中不少是貧困戶,用他們的話來說“現在這日子過得和葡萄一樣甜”。
種植葡萄給閘山村群眾帶來了紅火日子。在閘山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胡文生眼里,葡萄不僅是企業的“搖錢樹”,更成了村里貧困戶的“脫貧果”。
閘山村屬典型的丘陵地帶,基礎設施落后、產業單一,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過去,村民只會種一些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效益不高。
為幫助村民持續增收,該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嶺南生態農業葡萄種植項目,盤活山區資源,激活山村經濟,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
眼下,閘山村除了種葡萄,還興起了草莓、藍莓等一批水果種植產業,面積達620畝。胡文生說,通過固定用工和臨時用工兩種方式,企業為村里37戶貧困戶提供田間管理及果實采收、加工等就業崗位,貧困戶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閘山村只是貧困戶依附在農業產業鏈上“甜蜜”增收的一個縮影。萬山鎮有關負責人孫良杰說,產業興才能農村富。閘山村引進葡萄種植項目,改變了傳統產業結構,使土地“生了金”,讓村民嘗到了現代農業的甜頭。產業選擇對口,土地煥發活力。接下來,萬山鎮將以產業興旺為抓手,進一步挖掘田間地頭的發展潛力,不斷引導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積極探索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本網記者 孫海濤 本網通訊員 趙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