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質量一體化為發展主線,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作出長三角地區應有的新貢獻。
一、以長三角地區的暢通循環推動國內大循環
長三角一體化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工業體系比較完整、產業鏈比較齊全,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具備一定實力。2019年,長三角區域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 60%,國內生產總值合計23.7萬億元,約占全國的23.9%。長三角強大的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對于推動國內大循環的作用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長三角地區經過多年探索與積累,在區域合作基礎上正在構建起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度推進區域合作。
構建暢通高效繁榮的國內大循環,需要打破地區分割。長三角地區要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完善而強大的生產、服務供應鏈和統一、透明、公正、低成本的營商環境,推進要素自由流動和消費升級,實現三省一市間的政策互通,最大限度地降低貨物流通、人才流動、資本融通的跨區域成本,營造相對自由的一體化市場環境,以流暢無阻的區域內循環引領國內經濟大循環。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面推進互聯互通,在產業發展方面深度推進協同創新,在市場培育方面打通要素流動“看不見的壁壘”,勞動、資本、技術、土地、數據等要素市場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這些維度的一體化發展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了長三角地區的統一市場建設,極大提升了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能力,奠定了融入國內大循環的深厚基礎。
要帶動國內經濟大循環,長三角地區要以區域中發展程度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為始點,通過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等交通線與周邊次中心城市杭州、南京、合肥相連接,帶動整個區域帶發展。隨著長三角區域中心繁榮的穩步推進,強有力的中心經濟圈將帶動周邊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全國經濟提升反過來進一步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形成正向反饋效應。因此以長三角地區小循環為支點,圍繞區域協同發展做文章,逐步形成以區域小循環帶動國內大循環、國內大循環促進區域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以長三角的暢通循環推動國際大循環
就國際大循環而言,我國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體系較為完備,產業結構層次較高,對外開放起步早、發展好,經濟國際化程度較高,很多產業已融入全球產業體系。長三角地區的核心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有利于推動國際大循環,增強我國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把控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不僅會提升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而且會加深中外資本和中外產業的融合,奠定融入國際大循環的良好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對發達的經濟,國際制造業加快向長三角地區轉移,長三角在吸引外資方面的優勢地位凸顯。目前,長三角的上海以及江蘇、浙江的一些城市外貿依存度在50%以上。2019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外向度已達52.4%,高出全國18.4個百分點;境外和國外資本大量進入長三角,目前長三角地區外商投資企業近19.3萬家,投資總額達2.5萬億美元,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已超過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的二分之一,達50.6%,占全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已超過四成,達42.6%。長三角地區已有許多企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長三角在一體化發展中,應突出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高質量建設區域創新共同體,高效率推進產業與創新融合發展,強化科技創新,以創新驅動帶動經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進一步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穩住國際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增強其在國際產業與產業鏈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時需要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把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結合起來,實現從初級要素參與國際市場到高等要素融合的動態升級,以高質量一體化,推進長三角地區多層次融入國際大循環。
馬鞍山是安徽省的重工業城市,是對接滬蘇浙的“東大門”“橋頭堡”,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中心區,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大先行探索力度,努力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面向國內大循環,要想方設法持續擴大內需,培育更多連接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硬核”資源,成為服務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面向國際大循環,加強數字貿易,以鄭蒲港等基礎設施聯通為先導、以國際產能合作為重點、以跨境園區——馬鞍山綜合保稅區建設為載體,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產和服務網絡,為馬鞍山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