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綠色”的致富帶頭人
雨山區向山鎮石馬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愛民致富不忘鄉親的故事
在2020年第三期“馬鞍山好人”名單里,雨山區向山鎮石馬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愛民榜上有名。這位從部隊退伍回村的村民,憑著滿腔熱情和一股子鉆研的勁頭,帶領石馬村村民播種“綠色”,把一個小小的花卉產業打造成引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新產業,被鄉親們稱為“馬鞍山花卉科技能手”“花卉苗木產業的領頭雁”“農民致富的貼心人”。多年來,在生態致富、鄉村振興的路上,他帶領村民越走越寬廣,榮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省農村致富帶頭人、市勞模等眾多榮譽稱號。
探索實踐 摸出一條致富路
上世紀90年代末,王愛民從部隊退伍回到石馬村。回鄉后,他發現花卉苗木種植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于是,他選擇從事花卉苗木種植,開始了艱苦創業、大膽實踐的歷程。
剛開始,王愛民在自家的3畝承包田里試種了一些市場需求的花草,當年就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隨后,他增加了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恰好又趕上向山鎮政府提倡村民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好時機,這給王愛民發家致富創造了好機會。
好的機會也需要善于把握。剛開始搞花卉種植的時候,由于缺乏相應的種植技術,王愛民種植的花卉經常出現問題,有時幾乎絕收。隨著花卉苗木種植規模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王愛民意識到,要提高種植效益,就必須調整品種結構,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同時還離不開技術上的支持。于是,他開始到安徽農業大學、江蘇農科院等高校院所拜師學藝,向專家請教花卉苗木種植方面的技術難題。平時一有空,他就鉆研專業書籍,進行系統性學習。工夫不負有心人,由于王愛民肯吃苦、愛鉆研,他的花卉生意蒸蒸日上。
自己致富了 不忘鄉里鄉親
2006年,他在臨近的向陽村租種了30畝地,建起了花卉基地,專門從事各種盆花的供應批發。
通過艱苦創業,王愛民自己富了,但他始終記得自己當初的心愿與承諾,那就是要讓更多的鄉親富裕起來?!爸灰蠹夷苓^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不怕。”闖出了名堂的王愛民被村民選舉為該村的黨總支副書記。從那時起,他便堅定著一個志向——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初心不改的王愛民多年如一日,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科普上。結合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他利用業余時間編寫了花卉苗木新品種及栽培技術等方面的培訓資料。不僅如此,他還將科普工作延伸到田間地頭,以自己的示范田作為培訓場所。即使再忙,他都會擠出時間,定期組織村民進行面對面的現場技術培訓和指導。
為了更好更快地讓村民們富起來,王愛民經常利用周末時間,指導農戶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荒坡荒地上種植紅楓、香樟、桂花等有著市場需求的樹種。對于村民們的種植難題,他都無私熱情地答疑解惑。在他的幫助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了花卉苗木的種植,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讓更多的家庭擺脫了貧困。
成立合作社 讓村民減少風險
隨著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數量和品種的逐漸增多,如何協調各家各戶的種子引進、技術指導和服務、組織市場營銷等,就成了各種植戶發展花卉苗木種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07年8月,王愛民注冊成立了“馬鞍山市愛民花卉苗木培育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農戶加入,推廣農業科技和科學化種植技術。合作社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積極為種植戶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方位服務,推進了花卉苗木產業的規范、有序發展。
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已有社員143戶,從業人員900多人,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1000畝,其中溫室大棚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種植品種700多種。
在王愛民的帶領下,如今石馬村,花卉苗木產業已實現了規模、品種和技術的三大飛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苗木特色村”,花卉苗木產值占全村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突破10000元。(記者 張令琪 通訊員 朱曉雨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