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好娃,種好田,一天還掙幾十元。”
這句順口溜,如今在安徽靈璧縣婁莊鎮的姚山村廣為流傳。說起緣由,這還得歸功于當地“扶貧工廠”居家就業的特有扶貧模式。
年近六旬的曾慶玲是姚山村居家就業扶貧模式的受益人之一。李希蒙攝
一臺漁具別針機,是曾慶玲家中多出來的物件,別針機不大,和老式縫紉機相當,但卻是她眼里貼補家用的寶貝。
年近六旬的曾慶玲,因身體原因,三年動了兩次手術,加上女兒重度殘疾,2014年被識別為村里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計件的穩定收入,解決了家里的日常開銷,生活有了保障。關鍵是廠里統一把機器配送到家,說是在廠里上班,其實是擱家里頭做活,不出門就把錢掙了,還能照顧女兒。”簡單樸素的話語,曾慶玲道出了很多有勞動意愿貧困戶的心聲。
2017年5月,在扶貧工作隊的牽頭下,姚山村一座廢棄的村小經過修繕裝修,搖身變成了村里頭的“扶貧工廠”,不僅讓貧困戶變身產業工人就地就近就業,還為脫貧攻堅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年一手參與籌建“扶貧工廠”的姚山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戴安君介紹說,扶貧工廠有別于各地的扶貧車間,其最大的亮點就是實現了“工廠建在村里、就業不出家門、工資按月發放、助力精準脫貧”的居家就業扶貧模式。
工廠負責人趙躍告訴記者,“貧困戶通過居家就業,既方便照顧家庭,又增加了工資性收入,時間自由,活兒輕便,為激發群眾自我脫貧意識,鞏固脫貧成果提供了保障。”
漁具扶貧車間帶動了全村近半數貧困戶家庭實現“居家就業”。李希蒙攝
和曾慶玲一樣,同村村民陳澤嶺也在“扶貧工廠”謀得一份活兒。不同的是,他是廠里頭為數不多到崗上班的工人,名副其實的家門口“上班族”。
今年34歲的陳澤嶺,父母年事已高且病患纏身。原本并不寬裕的家庭,一下子因病致貧,也成了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
說起多年前的家境,如今已經在扶貧工廠當上工人的陳澤嶺依舊心里不是滋味。在扶貧工廠,一份看護自動下料設備運維的工作,讓他有了穩定收入,也讓原本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他,找回了自信。
在進廠之前,外出務工不好找,家里老人又放心不下的矛盾一直困擾著陳澤嶺,但自從2017年進到村里的“扶貧工廠”上班,陳澤嶺出家門進廠門,實現了掙錢持家兩不誤。
截至目前,該扶貧工廠長期固定用工126人,其中在廠務工6人,居家務工120人。值得一提的是,貧困戶多達82人,占到全部用工人數的65%。幾年下來,最讓戴安君欣慰的是,扶貧工廠帶動了全村近半數貧困戶家庭實現“居家就業”,戶均收入在1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