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晚,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巡視鐵路為名,炸毀了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路,栽贓嫁禍于中國守軍,并以此為借口,向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炮轟沈陽北大營和兵工廠,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者對愛好和平的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不屈的中國人民奮起抗戰。站在新的歷史的交匯點上,回望“九一八”,重溫抗戰歷史,意義尤為重要,賡續抗戰精神,汲取復興力量。
硝煙遠去、國殤難忘。“經歷了戰爭的人們,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這是中國人永遠無法忘卻的日子,記憶從未褪色、歷史仍有回響,定格為一個民族永恒的集體記憶。歷史不僅關乎過去,更關乎現在和未來。紀念歷史不是為了咀嚼苦難、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重申和平與正義的價值,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獲得開創未來的精神力量。抗日戰爭的勝利,扭轉了近代以來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銘記歷史、以史為鑒。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雖然歷史已經遠去,歷史的傷痕還在,歷史的警示還在,歷史的教訓還在。和平來之不易,和平必須捍衛。和平的發展環境對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我們重任在肩、責無旁貸,必須銘記歷史、以史為鑒,戮力同心、矢志奮斗,為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贏得更多的掌控權。
緬懷先烈、汲取力量。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全民抗戰中,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慷慨赴難,用生命點亮了民族歷史的陰霾,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他們舍生忘死、義無反顧,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挽救民族于危難,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他們站著是一面面旗幟,倒下時一座座豐碑,這是永遠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當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沒有外敵入侵,無需時刻面臨生死抉擇的考驗,但我們仍然需要發揚先烈“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精神,勇于擔當起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不回避、不退縮、不動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心協力、真抓實干、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告慰為中華民族獨立、中國人民解放獻出生命的先烈們。
珍視和平、開創未來。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并且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歷史是無法重復再現的,也是無法從頭再來的。但是,未來是可以選擇的,也是可以開創的。鏡鑒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對中國人民來說,中國的明天和未來,就是要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的我們,不應忘卻民族苦難的慘痛記憶,更應珍惜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傳承好彌足珍貴的抗戰精神,用歷史的火把照亮民族復興之路。
作者:劉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