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駐村之前,她一直在城里長大,腳上沒有沾過泥巴,愛穿高跟鞋,打扮“美美噠”,集丈夫和母親寵愛于一身。
駐村初期,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曾讓她痛哭流涕,徹夜難眠。但她暗下決心,“駐村”不僅要住在村里,更要住在村民心里。
駐村九年,她如同飛舞在扶貧路上的一只燕子,銜來一捧又一捧“春泥”,筑起了一個又一個貧困群眾的脫貧夢,用青春和奉獻詮釋了一位奮戰在扶貧一線巾幗戰士的責任與擔當。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村子變美了,日子變好了,她和村民的心拉近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就是江淮大地上,從2012年3月起連續擔任省第五批、第六批和第七批駐村扶貧隊長——劉雙燕,她呢喃著春天的美好,上演著一幅幅“春燕銜泥”的動感畫面,給廣袤的江淮大地帶來了生機,帶來了希望。
8月的皖北農村,熱烈的生命之歌在歡唱。
成片的綠色田野中,一朵朵鵝黃色的花朵迎風綻放。淡黃色的碩大花瓣,深紫紅色的花蕊映襯其中,奪目吸睛,光彩照人。
8月19日一大早,74歲的朱集村村民朱其森和老伴一起騎著電瓶車,挎著菜籃子,來到地里采摘這種“黃花兒”。8月中旬以來,趕趟兒采摘加工“黃花兒”的村民越來越多。
按照每斤1塊錢收購價,村民們半天的時間能得到100塊收入。如果在收購站工作一天,還能拿到80塊錢工錢。“這個比種大豆、玉米來錢多了!”朱其森喜上眉梢。笑在臉上、美在心里。村民口中所說的“黃花兒”,就是朱集村今年嘗鮮種植的黃蜀葵中藥材。
說起“黃花兒”,看起來柔柔弱弱的朱集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劉雙燕不禁打開了“話匣子”。“黃蜀葵在市場上很搶手!項目建成以后,可以帶動咱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添磚加瓦’,也將借助縣里電商服務平臺將咱朱集村的特色農產品在全國市場‘閃亮登場’哩!”話語間,在朱集村掛職6年、即將“卸任”第一書記的劉雙燕眼里流露出喜悅的光芒。
“基礎差,底子薄,一窮二白,啥都沒有!”
看著眼前這個柔弱瘦小的女干部,很難想象剛來農村時她遇到的種種不適應。回憶當初,劉雙燕感慨說道,“說實話,剛開始的生活是最最難熬的。我怎么也不會想到,這一場戰爭自己可以堅持九年。”
這種“難”,來自村民對她“天然”的不認可。
這種“難”,來自她對貧困農村艱苦生活的不了解。
這種“難”,來自“扶貧先扶志”“輸血+造血”的不容易。
這種“難”,來自事業家庭忠孝兩難全的“不圓滿”。
剛來農村那會兒,村里一窮二白,要啥啥沒有。劉雙燕自小在城里長大,駐村之前腦海里壓根就沒有“農村”這個概念。當她被組織分配到距離縣城最遠、最偏僻的陸小營村和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朱集村的時候,廁所是露天的蹲坑,洗澡只能在公用廁所沖一沖,夜晚伸手不見五指……一向有潔癖愛打扮的她,無法忍受現實和理想的反差,一度徹夜難眠,痛哭流淚。
村民對這個城里來的女干部充滿懷疑,一位大爺認真地跟劉雙燕聊過,“你能讓俺們村通上水泥路,喝上自來水嗎?”“俺們村窮得叮當響,就憑你能讓俺們過上好日子嗎?”“一個瘦削的女娃子,能多大能耐該?”面對質疑,劉雙燕暗自下定決心,加油干、拼命干,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如果不能改變風向,就及時調整風帆”
“為什么我會選擇留下來?”
“或許因為心中天平的砝碼在不斷增強吧!”
夏日的陸小營村天藍水清,村舍整潔,平整的水泥路穿村而過,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誰能想到,2012年的這里還是個閉塞的落后村莊,道路泥濘,田地荒蕪,一直戴著“國家級貧困村”的帽子。貧窮曾讓這里的村民被迫以賣血為生,不幸染上艾滋病,埋下了“窮根”。村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劉書記,能不能幫俺們把路修起來,沒有路,這日子太難了。”
道路的暢通,就是村民的期盼。這一愿望深深烙印劉雙燕心中。為了改變陸小營村的命運,在國稅系統工作的她咬緊牙關,積極爭取,一次次跑項目找資金,終于爭取到50萬元。
“水和泥”的路變成了3公里長的“水泥路”,路通了,卡車開到了村頭,村民們種的糧食蔬菜運出去了,劉雙燕心里很是欣慰。但她知道,單靠修路還斬不斷窮根,必須改變村容村貌著手,讓“艾滋病村”的貧困村重煥生機。
她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出資購置了一批清潔設備,組建村清潔小分隊,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隨著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村民們看到了擺脫歧視與貧困的希望,重新樹立起生活信心,村子也逐漸走出了因貧致病、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
“一盞路燈不僅點亮鄉村,更點亮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
驅車前往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沿著新修的水泥馬路,只見道路兩邊郁郁蔥蔥、綠水清絕,村子里村道整潔、村民房前屋后看不到任何垃圾,展現出美麗動人的省級美麗鄉村畫卷。誰會想到,5年前,朱集村是出了名的“國家級貧困村”,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班子凝聚力不夠、戰斗力不強,村莊衛生臟、亂、差,村集體經濟薄弱。
由于工作表現突出,組織上于2015年初安排劉雙燕她轉任朱集村扶貧工作隊長。對于劉雙燕來說,新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剛來朱集村的時候,她住在敬老院,每當夜幕降臨,黑暗籠罩整個村莊,敬老院的老人都會搬把椅子坐在院門口,安安靜靜望著遠處的村莊和田野,什么都看不見,卻一直在看著。每每看到這一幕,劉雙燕總是觸景生情,眼眶一熱。
“為了敬老院的老人,一定要把路燈修好!”劉雙燕心中又多了一點砝碼。她把縣局為自己宿舍裝空調的資金省下來,給村里敬老院新裝上了路燈。接著積極奔走協調爭取資金1000多萬元,完成全村電網改造和危房改造,建成健身文化廣場和圖書室,鋪設了自來水管道,修建村級公路。
這一盞通往村民家里的路燈,點亮了整個鄉村,點亮了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3年下來,朱集村集體經濟由2014年的零收入變為現在每年收入50余萬元,村民生產生活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
明亮整齊的太陽能路燈,生機勃勃的廣場、筆直干凈的道路……如今,站在朱集村的文化廣場邊,看著村民們歡快地舞蹈歌唱,劉雙燕由衷地感到欣慰。這個廣場和周邊道路,是她多方爭取,整合了200多萬資金,在2018年才修好的。“書記給咱蓋了房,幫助產業扶貧,讓咱致富更有奔頭,咱就應該好好努力,把日子過紅火。”村主任周洪亮如是說。
“駐村這段經歷,讓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種子,不斷地把貧困戶的愿望生根發芽,讓我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劉雙燕說。
“被懟、被嗆、被拒絕,她依舊百煉成鋼,倔強前行”
“當初怎么也沒想到,跟著劉書記一起養羊這么有奔頭!”朱集村村民周文峰感慨說道。近期以來,受疫情影響,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但是朱集村很多家庭養殖的豬牛羊卻并不愁賣。如果不是幾年前劉雙燕書記天天上門勸說周文峰養羊,眼前這位身殘志堅的致富典范可能還在為生計發愁。
2015年初,在朱集村挨家挨戶走訪幾個月,劉雙燕明確了產業脫貧的思路,發展多樣性的養殖產業,提高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周文峰夫妻倆有著輕微的肢體殘疾,但不妨礙正常的生產生活,兩口子都勤勞能干。劉雙燕經過多方走訪調研,決心帶領村民創業發展養殖業。那段時間,劉雙燕幾乎天天往老周家跑。
“不行不行不行……開什么玩笑?俺這病秧子拿什么創業?”
“不行不行不行……俺們家的門檻都被你踩塌了,養鴨子、養鴨子,還要讓俺們貸款?這賠了咋辦呢?”
“萬一哪一天鴨子養不好、賠了、折了,你還走了,那我們這一大堆債怎么搞?”
“萬一萬一……”
雖然被懟、被嗆、被拒絕,但劉雙燕始終沒有放棄。她通過聯系專家定期上門指導技術,協調與縣里的大型肉鴨基地簽訂銷售合同,最大程度地降低養殖風險。老周夫婦終于卸下思想包袱,貸款養起了鴨子。如今,老周家在一年可出6棚鴨,每棚能掙8000多塊錢。他們不僅脫了貧,還走出了一條養羊脫貧的富裕之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劉雙燕還帶領村“兩委”干部和村民發展起種養合作社;引入養殖鴨棚、光伏發電、林業扶貧等產業;村里產業發展勢頭喜人:地上有果樹和土雞,水里有了鴨子和魚,再加上光伏發電、林下經濟,2年多的時間,一個初具規模的產業基地就形成了,還帶動了更多的貧困戶就業。2016年,朱集村實現了貧困村出列。
“現在,吃得好、住得好,感謝共產黨給俺們派來了這樣的好干部、親閨女!”周文峰連連感謝。如今,該村已累計脫貧326戶739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3%下降到現在的0.9%,村集體收入也由零變成了現在的78萬元,全村被評為省級美麗中心村。
“扶貧不僅是經濟扶持,更是精神扶持”
敲鑼打鼓,吹拉彈唱……盛夏的朱集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正在上演文藝小分隊自編自演的豫劇節目《扶貧在路上》。自從有了文化大禮堂,村民的生活就變得非常洋氣。在不農忙時,村民還請來“唱戲的”和放電影的來大禮堂演出和看電影,熱鬧非凡。
扶貧產業漸成氣候,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村子變得越來越美了,看著脫貧后的朱集村,劉雙燕的心里萌發了一個新的想法:如何讓豐衣足食的村民們過上享受美好的生活?如何讓物質上脫貧的村民們精神上也要脫貧?這是她給自己定下的新目標。
2019年底,利辛縣一家民營企業找到了劉雙燕,一口氣流轉了1000畝土地,投資了500萬在朱集村建成5500平方米加工廠和1400立方保鮮庫,用于特色中草藥和綠色農產品種植。目前已在汝集鎮發展個體戶貧困戶種植黃蜀葵2800畝。
鄉村振興靠農業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貴在可持續性……站在朱集村黃蜀葵收購點,墻面一行醒目的大字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今天春季,新種植的黃蜀葵一畝地產量可達到5000斤以上,畝收入5000元左右。夏季花期短,畝產一般3000斤左右,收入3000元左右。
有了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利辛縣家得福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其偉欣喜表示,不久的將來,這一片土地將被打造一個萬畝綠色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配套設施齊全,水電路網、生產資料存儲、大型蔬果保鮮庫、人員住宿辦公、集休閑、采摘、觀光為一體的高標準園區,成為利辛縣的一張名片,為提升當地政府經濟發展和產業騰飛貢獻力量。
“走到最后你會發現,貧困戶最需要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一些扶持,而是精神上的一些扶持,這個對于他們來說才是更關鍵的一些東西。”在收購點,劉雙燕捧起一抔黃蜀葵,信心十足說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從36歲到44歲,劉雙燕把人生中最美好的9年芳華,全部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但是九年來,作為妻子、母親和女兒的她,圓了村民的一個個“小心愿”,卻沒有等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小團圓”。
“媽媽,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陪我呀?”女兒在電話那頭思念著她。“你到底是多大的官兒啊?家長會一次都沒來開過呀?”班主任在電話里不解問她。“你一個女同志天天不在家,整個家都毀掉了!”婆家人氣得捶胸頓足。偶爾歇息下來喘口氣,劉雙燕刷著手機里親朋好友曬的旅行打卡照,一直在村子忙里忙外的她,腦子里想的卻是該去哪里籌集路燈的錢。
2012年,就在陸小營村的一切工作走向正軌、劉雙燕干勁十足的時候,身體一向硬朗的母親突然被檢查出了肺癌。一邊是身患重病的母親,一邊是亟待脫貧的鄉親。劉雙燕想在母親生命的最后時刻陪在她身邊。母親卻寬慰她:”你不用操心我。既然已經去農村了,就踏踏實實在農村待著,為村民做點事。”母親的深明大義,讓劉雙燕毅然選擇了留下。
想到母親病重時再三叮囑的,“要帶領村民發展致富”的遺愿,2015年2月,劉雙燕向組織提出:再承擔一任扶貧工作。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村里好好干下去、干出點樣子來,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做一個不讓媽媽失望的好閨女。
2018年是利辛縣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可是女兒馬上要參加高考,加上對家人的虧欠,“走,還是留”再次擺在了劉雙燕的面前。那個春節,劉雙燕待在家里,坐臥難寧。細心的丈夫看穿了劉雙燕猶豫的內心。他鼓勵她說:“雙燕,你放心留任吧,女兒有我呢,等女兒考上大學以后,我就辭去合肥的工作,也和你一起扶貧去!”劉雙燕大笑著說,“嗨!敢情我去村里扶貧,還帶著個男秘書呢!”夫妻倆在一言一語的玩笑中,完成了一個偉大的決定。
但萬萬沒想到,就在女兒拿到大學通知書那天,一家三口一起吃過飯后,丈夫卻因為突發急性心梗驟然離世。接到電話的那一刻,還在駐村一線忙碌的劉雙燕瞬間感受到了世界的崩塌。“雙燕啊,你這么多年不顧家,家都毀了!”辦喪事的時候,婆家姐姐一邊哭一邊捶打劉雙燕。駐村以來,母親和丈夫兩位摯愛的相繼離去,成為她心中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痛。
“人永遠在得到的時候不知道珍惜,你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情到深處,劉雙燕自責不已,“我不是一個孝順的女兒,在媽媽被查出肺癌時,不能床前盡孝;我也不是一個盡責的媽媽,缺席了女兒整個青春期的成長和陪伴;更不是一個稱職的妻子。”
“把自己活成了心目中的蓋世英雄。”
“劉雙燕,放著城里優越的生活不過,去農村一呆就是9年,你是不是傻?你到底圖個啥?”
不少人都曾問過她這個問題,面對大家的關心、心疼和質疑時,瘦弱的劉雙燕不假思索地說道:“我圖的是讓黨和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在村里落地生根,圖的是不讓村民們的美好生活愿望落空,圖的是不讓九泉之下的母親和愛人失望!”
和村民相處,劉雙燕總是將心比心,永遠把村民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好多鄉親找我,要按紅手印把你給留下來,但是俺們不能這么自私,雖然村民需要你,但你的家庭更需要你。”這是2018年2月,劉雙燕結束了在朱集村第一書記的三年任期,村民民舍不得劉雙燕,想按紅手印給劉書記留下來。但村支書周洪亮阻止了這一舉動。每每回憶此事,劉雙燕內心久久難平。
對于自己,劉雙燕也挺剛。駐村期間,她因勞累過度患上了髕骨軟化癥,醫生建議多休息少走路,然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她依然選擇堅守在扶貧一線。在她的床頭,至今掛著一個塑料袋,里面裝的就是她幾年來貼的上千個止痛膏藥。
2018年底,劉雙燕在體檢中,查出有一個5公分大小的腺肌瘤,醫生讓她盡快進行手術切除,由于村里的工作太忙,她還是決定把手術推遲。直到去年四月份,才去做了手術。術后半年,為了配合醫生的治療,她每天早上四點多起來趕往合肥做化療,九點鐘準時回到村部。這樣起早帶晚堅持了半年時間。
劉雙燕笑著說,“我怎么也沒想到,九年時光,無所畏懼,硬是把自己活成了心目中的蓋世英雄。”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坐在村文化大禮堂,劉雙燕望著村民們積極排練戲曲節目,眼神里發著光,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無限感慨,幾多期待。
“多少汗水淚水,只為貧困村變身美麗鄉村”;
“多少安慰欣慰,只為看到村民們幸福的笑臉”;
“多少遺憾傷痛,只為不讓九泉之下的母親和愛人失望”。
夜幕漸漸降臨了,路燈一盞盞亮了起來,照亮了整個村莊,照亮了寧靜安詳的農舍,劉雙燕在村子里漫步,望著匍匐大地潛行漫滋的田野與莊稼,步履鏗鏘,闊步前行……(記者 顧繼月 張曉丹 宣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