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當涂縣江心鄉金馬村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這幾天搶抓晴好天氣補種糯玉米,已補種了100畝,三個月后可釆摘,預計畝產500公斤,每畝純收益700元左右,可彌補洪澇帶來的損失。”種植大戶李剛說,目前是補種糯玉米的最佳時機,爭取不留一塊白茬地。
李剛從事糧食規模種植生產已有9年時間,流轉土地350畝,今年以平均每畝400元的成本價,分別種植西瓜100畝、玉米200畝、大豆50畝,沒想到7月份遭遇澇災,據估算總計成本損失12萬余元。看著水位一天天往下退,李剛鼓起生產自救的勇氣,從8月1日開始,投資1.3萬元購買了兩臺抽水機和1400米水管,24小時抽排田塊積水,絕收田塊曬干一塊補種一塊,歉收田塊加強災后田間管理,保障作物正常生長,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
江心鄉是該縣受災最為嚴重的鄉鎮,7月中旬,有6000多人實行轉移。隨著水位下降,到8月4日,轉移群眾已陸續返鄉開始生產自救。該鄉成立恢復生產工作小組,派出技術人員深入村組,指導群眾做好農作物田間管理。同時調運充足的農資農產品供應群眾進行田間管理工作,全力以赴投入災后秋季農業生產,努力降低農業損失,切實保障受災群眾生活。
在有“江南糧倉”之稱的皖南首圩大公圩,一場“止澇損、保秋糧”的突擊戰全面打響。地處北圩的護河鎮糧滿倉糧油專業合作社的3000多畝稻田上空,植保無人機起飛升空開展飛防。“積澇已基本排干,正抓緊對在田水稻進行補植,并增施速效肥,讓水稻盡快恢復生長。”合作社負責人李敏濤說,通過加強澇后田間管理,每畝產量仍可達到400公斤。
“盡管糧食產量受到影響,但畝均效益不比去年低。”黃池鎮徽農糧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治斌說的是“蝦稻共生”模式,近年來,該合作社2000畝田塊既種稻子,又養龍蝦,實現了一地兩收的目標。今年畝均收獲龍蝦150公斤,7月初已基本售罄。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改則改,宜補則補,做到以秋補夏。”當涂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說,為最大限度減少農業損失,該局迅速組織種植、水產、畜牧等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查災救災服務隊,實行包村聯戶,安排技術人員指導鄉鎮、園區加強田間管理、做好清溝瀝水、追施肥料和防治病蟲害、促進苗情轉化等,及時編制下發了種植業、蔬菜水果類、畜牧養殖業和水產養殖業等4個災后恢復生產指導意見,并通過微信、短信等平臺發布病蟲草害的預報預測和防治措施,宣傳農業防災減災知識。截至目前,該縣絕收田塊已落實改補種計劃,歉收田塊正落實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措施,力爭把因災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程銘 郭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