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8日上午8點半,向山鎮中心廣場熱鬧非凡,第八屆東塘葡萄節在琳瑯滿目的各色瓜果中開幕。
主角自然是那晶瑩剔透的葡萄——巨玫瑰、夏黑、紅提、醉金香、金手指、遼峰、頂甜……這些叫得上來名字的葡萄在開幕式現場都能見到。醉人的甜香在人們的舌尖流連,顆顆果實圓乎飽滿,紫得炫目、綠得沁人。與葡萄們“爭奇斗艷”的還有紅心火龍果、波姬紅無花果、錦繡黃桃等。當舌尖被葡萄甜醉之時,來一口沁香的無花果或是汁水飽滿的黃桃,都能體驗出對甜美不同層次的理解。開幕式當天,盡管天降小雨,仍擋不住市民們前來采購的熱情。
“小葡萄”串起“大產業”。隨著“東塘葡萄”在全市及周邊地區的知名度不斷提升,鎖庫村正在打造集采摘、垂釣、游玩、休閑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探索出一條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打造有影響力的特色文旅品牌
小蕓葡萄園的胡忠蕓今年帶了自家產的巨玫瑰、夏黑、紅提等品種參展,她已經連續參加8屆葡萄節了。從第一屆到第八屆,葡萄節為她帶來了消費人群,也帶來了收益。“正是有了葡萄節,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們鎖庫村東塘的葡萄,越來越多的人來采摘,這些年來,我的葡萄收益增加了40%。”
由最初的5000元一畝純利潤到現在的1萬元一畝,東塘葡萄園的產業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10年開始種植葡萄,向山鎮葡萄種植協會在鎖庫村的葡萄種植面積已達300余畝,馬鞍山市鎖庫葡萄、金色東塘、世琴葡萄種植等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300余人就業,葡萄種植收入占全村農業總收入的25%。2014年,東塘葡萄獲得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及省農委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2018市,年貨展銷評比中,小蕓葡萄金手指獲“一等獎”,金色東塘醉金香獲“二等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鎖庫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專業村。2019年,向山鎮葡萄種植協會葡萄銷售總收入達600多萬元,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葡萄節從8月8日持續到10月8日,正好是葡萄采摘最佳時間。“我們家葡萄畝產嚴格控制在2500斤,事實證明,這樣的葡萄更好吃。”胡忠蕓說。作為馬鞍山市葡萄標準園創業示范點,向山鎮鎖庫村的葡萄采取生態避雨棚種植方式,選育適應本土種植品種,目前已有金手指、醉金香、夏黑、遼峰等20多個葡萄品種。
“如今,東塘葡萄”作為雨山區農業產業化的一塊鮮亮招牌,已逐漸成長為市內外頗有影響力的特色文旅品牌。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從種葡萄、賣葡萄,到集葡萄種植、采摘、垂釣、餐飲、住宿一體化的綜合性農業休閑示范基地,鎖庫村僅僅用了幾年時間。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也是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第一步。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若是交通不便,再美味的美食美景也只能孤芳自賞了。為了讓游客有更好體驗,促進城鄉融合發展,2019年8月,鎖庫村開始修建“四好農村路”,將葡萄合作社與家庭農場串聯起來。如今,柏油馬路讓鎖庫村煥然一新。鎖庫村通過資源融合、利益共享,將原來6家葡萄專業合作社和3家家庭農場聯合起來,打造田園綜合體。
現在,越來越多的鎖庫人開始回鄉創業,向山鎮鎖庫村村民吳祖云和妻子就是創業大軍中的佼佼者。從泡在網上學技術到種植30畝桃園,吳祖云夫婦跟黃桃較上了勁。
“我有次吃了一種黃桃,覺得特甜,就想著老家鎖庫環境好,適合種植,干脆回老家種起了黃桃。”精心的種植帶來了可觀的收益,2019年有廠家向吳祖云訂貨,“八月初的采摘季一天可以賣出一二十箱,集體訂貨有時高達四十箱。”
除了返鄉創業,鎖庫村還受到了外鄉投資者的青睞。臨近“四好農村路”有一片100畝的無花果園,那是鎖庫村從無錫引進的波姬紅無花果,抗風抗水,病蟲害少。“種下去當年就能掛果,周邊不少老百姓打算加入到無花果的種植隊伍中。”向山鎮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劉宗文說,到時候無花果基地提供種苗和技術,再負責收果,為農戶免去后顧之憂。
未來,向山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北區鎖庫村園區擬規劃建設“一帶、一臺、五園、二中心”, 擴大種植規模、開展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開發,建設農產品展示和網絡銷售平臺,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通過以農促旅、以旅興農,推動二、三產業與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鄉鎮,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記者 張令琪
實習生 陳一蕊
通訊員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