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進一步加強“自媒體”基礎管理專項治理行動,促進“自媒體”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13.19億,占據全球網民總規模的32.17%。門檻低、傳播快、交互性強、覆蓋面廣,種種優勢令“自媒體”在信息時代迅速崛起,同時卻存在“黃俗黑惡”等網絡亂象。特別是部分“自媒體”,全然不顧及行業規則、法治道德,拿著“麥克風”散布虛假信息、歪曲黨史國史、宣揚錯誤價值觀、惡意營銷、敲詐勒索,雖然歷經約談、整治、處罰依然屢禁不止。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自媒體”更不能成為“自嗨體”。近年來,國家網信辦依據網絡安全法出臺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規性文件,將“自媒體”管理納入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同時,組織開展整治行動,依法處置了一批違法違規賬號和信息,嚴格內容生態治理,行業生態得到初步改善。此次對“自媒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集中整治,再次表明了國家大力整治“自媒體”亂象的決心。
整治“自媒體”亂象要抓住“要害”。目前來看,其中存在的亂象已引起各方面關注。很多平臺相繼推出整肅舉措,在處理中發現存在著嚴重的“對號不對人”現象,一些自媒體從業者往往這邊剛被清理、封號,那邊“換個馬甲”又東山再起、重現江湖。雖然“自媒體”已成為龐大的產業,但從業規則卻并不成熟。有些從業者缺乏自律,有些平臺缺乏社會責任,有些監管措施也尚未到位。在相關處理中,少數平臺往往將自己的責任和過失“摘”得干干凈凈。由此可見,整治需要從運營者本身、承載平臺以及社會監管三個方面進行審視。只有抽絲剝繭、找準問題根源再對癥下藥,方能取得一針見血、藥到病除之效。
整治“自媒體”亂象要成為“常態”。輿論混雜著理智與非理智。“自媒體”的集中整治是契機,而營造常態化長效化的風正氣清的網絡氛圍才是根本目的。業界認為,因網絡傳播的體系復雜、龐大,決定了“自媒體”整治是一場攻堅和硬仗。但一個行業的問題單靠管理部門努力遠遠不夠,只有在明確監管者、平臺方、運營者各方責任基礎上,形成整治合力,才能事半功倍。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創新工作思路,探索用新辦法、新舉措管理新業態、解決新問題。如對“自媒體”賬號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屬地管理和全流程管理等等。相信這些舉措將會有力規范網絡傳播秩序,為網絡空間長遠健康發展筑牢治理根基。
法治是捍衛規則的“尚方寶劍”。在整治的同時,相關部門還要繼續推進相關法規修訂工作,通過法律強制力提高網絡用戶的自制力。而作為“自媒體”自身,也要努力提升法律意識、底線意識,增強信息傳播素養和網絡自律能力。
尹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