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大市”加速邁向“智造名城”的馬鞍山,正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戰略機遇,吹響了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
日前,我市正式出臺《關于馬鞍山市深入推進智能制造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為我市未來三年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制定了“路線圖”、明確了“任務書”。
根據《實施意見》,我市將以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為目標,突出“產業智能化”和“智能產業化”,投資100億元以上重點實施六大工程,撬動生產方式變革,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我市智能制造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以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耕“智造”產業 打造“工業大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能裝備是智能制造的主要體現載體,隨著智能制造時代到來,對于擁有良好制造業基礎的馬鞍山而言,發力“智造”產業、研發智能裝備,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安徽省東科半導體有限公司聚力“方寸間的創新”,自主研發的電源管理“中國芯”
我市將大力發展智能裝備產業,三年內工業機器人總產量達到3500臺以上,創建省、市級技術中心30家,省、市級創新示范企業30家,形成20個以上智能制造相關的省首臺(套)重大裝備、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軟件產品。
根據《實施意見》,我市將重點加快弧焊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等本體開發及批量生產,重點研發精密減速器、高精度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同時,重點發展智能儀器儀表、智能成套裝備和先進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等。
打造“工業大腦”,賦能產業轉型,為企業乘“智”而上搭梯借力。
根據《實施意見》,我市三年內將培育1家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每年實施智能化診斷和改造服務20家以上。通過運用“工業大腦”,對工業生產進行多維度分析、智能化決策,指導企業優化調整生產過程,提高效率、提升品質、降低能耗。
“點線面”齊發力 加快“智變”步伐
“工廠少見人,生產更智能”。如今,放眼一江兩岸,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正投身“智造”浪潮,推動“馬鞍山制造”加速邁向“微笑曲線”兩端。
未來,制造業“智變”的步伐還將加快。根據《實施意見》,我市將從“點、線、面”(“點”即持續推進機器換人、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線”即各行業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提升;“面”即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區)上齊發力,推動我市智能制造水平邁向新臺階。
瑞泰馬鋼:打造“透明工廠” 實現智慧制造
持續推進“機器換人”,三年內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600臺以上,通過使用智能裝備替代人工生產,實現“減員、增效、提質、安全”的目標。
實施生產線智能化改造,三年內培育省、市級數字化車間和數字化生產線60個。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8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70%。
加快建設智能工廠,三年內建設15個以上省、市級智能工廠,企業運營成本、產品研制周期和產品不良品率有效降低,生產效率、能源利用率有效提高。圍繞我市傳統優勢產業和具有發展基礎的新興產業,突破行業現階段適用的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和解決方案,積極探索應用新技術、新模式,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
創建智能制造示范區,三年內創建智能制造示范區1個,在區域內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打造一批專業化、高水平的智能制造領軍服務機構、服務組織和人才隊伍;在細分行業力爭培育5-6家智能制造推廣示范企業,開展一批智能制造論壇、診斷、對接等特色活動,逐步構建智能制造生態體系。
加強平臺建設 強化推廣示范應用
根據《實施意見》,我市將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智能制造服務平臺。依托服務平臺組織專家和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開展智能制造診斷服務活動,篩選具有行業應用價值的優秀方案進行推廣。
慈湖高新區的安徽共芯光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無塵車間加工5G光通信產品及部件
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面,我市將充分利用工業強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政策,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零部件、工業軟件等。同時,進一步整合、優化和發揮好各級產業類和經濟發展資金的作用,支持企業實施智能化生產診斷和創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數字化生產線。
此外,我市還將強化推廣示范應用,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國家、省智能制造經驗交流會和機器人產需對接會。利用全市智能制造相關協會、聯盟等組織,定期組織開展智能制造沙龍活動,大力推進智能裝備和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推廣應用。
記者 劉挺 通訊員 張如海 費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