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提氣,態勢向好!
今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復雜的經濟發展形勢,我市工業經濟克難奮進,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
市經信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位列全省第3位,增幅較1-5月提高1.1個百分點。全市36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6個行業累計增加值增速實現增長,行業增長面為44.4%。
工業是經濟穩增長的硬支撐和頂梁柱。今年以來,我市全力推動“六穩”“六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千方百計穩定工業增長,全市工業經濟在經歷階段性下滑后,迅速反彈恢復,逐步企穩回升,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活力,并呈現出持續向好的運行態勢。
全力推動復工復產 穩住工業“基本盤”
制定方案細化措施,規范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強化協調,打通產業配套鏈條;創新“企業+”服務模式,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疫情突如其來,我市全力以“復”,以最快速度為實體經濟賦能,保障工業經濟穩定運行。截至4月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9.8%,基本實現能復盡復、應復皆復。
我市通過實施“企業+中介”,組織13家省級以上中小企業服務平臺開展政策宣傳和政策申報個性化診斷服務,有效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共幫助企業申報各類政策資金超16億元,已兌現12.23億元。同時,開展“推動復工復產助力產業升級”“戰役江淮貸動未來”等系列政銀企對接活動,截至目前共促成94家企業和銀行成功“牽手”,已辦理和正在辦理的貸款共計7.74億元。
穩住工業“基本盤”,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關鍵一環。
市經信局通過編制龍頭企業本地配套需求、中小企業對接需求“兩個目錄”,舉辦3次產業協作對接會,促成本地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達成合作意向12個;推動建立長三角地區協調調度機制,幫助蒙牛、立白、開米等10余家企業協調上游原材料企業復工生產,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復產。
加快推進“小升規” 持續壯大“新動能”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穩住工業“基本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不斷壯大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今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大培育力度,多措并舉力促小微企業上規升級,一大批小微企業成功跨“坎”,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穩增長的生力軍。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7戶,提前超額完成全年考核目標。
中小企業是保護生產力的主力軍、穩就業的主渠道,保市場主體關鍵在于保中小企業。
今年以來,我市多措并舉為中小企業減負紓困,不斷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疫情發生以來,我市已提前為170戶中小企業申報兌現市級財政資金820.13萬元,各類民營企業累計為221戶中小微企業減免租金1388.28萬元,省級以上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累計為377戶小微企業減免租金726.59萬元。
硬核舉措解難紓困,市場活力持續迸發。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計新發展個體工商戶8968戶,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6%;新發展私營企業4532戶,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9.5%。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市場主體19.59萬戶,較去年同期凈增1.9萬戶。
狠抓技改投資 推動“制造”變“智造”
技改創新,是激活工業“存量”潛能和活力的重要途徑。
今年以來,市經信局通過簡政放權,強化統籌調度,不斷簡化備案流程,提升技改項目備案速度。繼今年5月份技改投資單月增幅首次實現“由負轉正”后,6月份當月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8%,增幅較5月份提高7.4個百分點,技改投資向好趨勢不斷鞏固。
同時,持續推進制造業智能化升級。馬鋼、山鷹等一批重點企業擬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80個,投資金額近40億元。推動成立蘇州大學智能研究院博望分院,分行業為企業提供智能化診斷和改造服務。
接下來,我市還將積極籌建智能制造服務平臺,打造馬鞍山版“工業大腦”,為企業提供融資、技術服務、智能化診斷等“一站式”服務。此外,通過開展合作,利用邊緣計算、大數據智能和云服務平臺等技術,進一步優化企業生產環節,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記者 劉挺 通訊員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