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位于和縣功橋鎮的功橋河先黃圩堤段連續發生7處滑坡險情,如不及時處置將嚴重威脅到下游11000多人口和22000多畝良田的安危。險情就是命令,功橋鎮黨委政府及時組織人力、物力,打響了功橋河先黃圩大堤保衛戰。

險情不斷 8小時先后有7處滑坡
7月25日上午,站在功橋河東西圩大堤上,蜿蜒的大堤一眼望不到頭,此時大堤已恢復了往日的寧靜,但大堤上的巡邏人員仍在緊張地來回巡查著。
“還沒有到松一口氣,歇一歇的時候,這個時候更要加大圩埂的巡邏次數,嚴密監視大堤的安全,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及時處置!”正在大堤上值守的功橋鎮人大副主席李啟祝介紹說,7月19日,超歷史最高水位達11.76米的功橋河先黃圩大堤因長時間受洪水浸泡,從19日凌晨4時50分至下午1時20分,8個多小時內東西圩大堤分別出現7處滑坡險情,最長的滑坡段在86米,最短的有26米。三段長滑坡段均自內堤肩產生裂縫,下掛約0.8米,余下四段均自半坡滑裂。然而,險情并未到此就停止,次日上午9時,在第7段滑坡處內堤肩下約3.5米處又出現滲透破壞,并形成管涌。下午1時許,管涌上部約2米處又出現跌窩,跌窩直徑約0.8米。
“出現這種情況,大堤隨時有垮塌、決堤的危險,鎮防指迅速制定除險方案,組織搶險突擊隊緊鑼密鼓地開展除險加固。”鎮防指負責人說。

緊急處置 導滲打樁固腳筑養水盆
“像這樣的大面積出現險情我也是第一次遇到。”李啟祝表示,自已長期在基層工作,抗洪搶險無數,此時不能慌亂。面對險情,李啟祝沉著冷靜帶領搶險隊員迅速針對滑坡險情采取了坡面開溝導滲,每隔3米左右就安排人開導滲溝一條,溝深挖至滑裂面,讓滑裂面水體順利排出,以便降低浸潤線,穩定堤坡;在滑坡處堤腳采取打木樁阻滑,木樁長度根據堤基土質情況采用5米長的樁木,間距在0.8米,樁頭露出地面約0.8米,樁前全部采用橫木將各木樁用鐵絲連接固定,形成整體抗滑;在滑裂面坡腳處每隔10米左右壘筑土鍵一個,土鍵壘至滑坡面約二分之一處;對滑裂面上部土體削載,并將懸空土體鏟除。與此同時,李啟祝還組織搶險經驗豐富的突擊隊員對管涌部位采取養水盆與壓滲處理,以降低滲透壓力。據了解,養水盆采用半月形,弦長10米,養水盆底部用麻袋裝黏性土封底,木樁作為支撐,篾笆為墻,花皮布防滲。同時采用壓滲材料填筑出口,盆后1.50米高位置固定一個PVC管導流,以控制盆內水位,確保盆體穩定。
“通過以上處置措施,目前各出險堤段情況穩定,險情基本排除。”李啟祝說道。

成功經驗 應物取材及時調運物資是保障
“從除險到結束歷時22小時,之所以能在一天內成功處置這次大規模險情,得益于措施得當,搶險時應物取材以及物資調配能及時跟進。”采訪中,和縣副縣長、功橋鎮防汛指揮所指揮長張宏明表示,此次險情成功排除,得益于搶險突擊隊對滑坡面及時開導滲溝,使得滑裂面內土水體及時排出。“雖然在搶險過程中,開溝民工對開深溝有很大的抵觸情緒,但為確保搶險能夠成功,必須做到這一點。”另外,在筑養水盆時,為了取得搶險最佳時機,本次養水盆就地取材,采用常用的搶險材料,做到了處置時間快,省時又省力。“本次出險段點位多,距離長,沒有及時的物資保障也是無法在一天內完成7段總長約400米的滑坡險情處置的。”張宏明說道。

文/圖 記者 陳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