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石楠、金森女貞、錦繡杜鵑……7月1日上午,在位于和縣西埠鎮的林海生態園標準化苗木種植培育基地內,各式苗木色彩斑斕,長勢喜人。
作為花卉苗木養護的“老把式”,貧困戶陳安云正帶領同事進行修剪等工作。因病致貧的他,如今在“家門口”端上了“鐵飯碗”,“離家近,每個月還有穩定收入,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陳安云和同事們的精心培育養護下,再過兩個月,這些苗木即將全面上市。“當年投資、當年見效”,眾多貧困戶將因此受益。
“作為今年縣里10個貧困村和安徽林海園林綠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發展的資產收益扶貧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投資500萬元,目前項目投資完成率100%。”和縣財政局總會計師童文勝說,該項目已吸納貧困就業人員37人,此外還將通過“固定分紅”方式進行利益分配,每村每年收益3.75萬元。“目前,西埠鎮腰埠村已將項目收益全數兌付到57戶貧困戶手中,其他貧困村的項目收益將于7月底前兌付到位。”
今年以來,為充分發揮資產收益扶貧民生工程效益,我市通過加強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扎實推進資產收益扶貧民生工程建設,著力提升村集體及貧困戶“造血功能”和持續增收能力。
我市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按照“村申報、鎮審核、縣審批”程序,積極做好項目論證立項關,財政部門積極發揮牽頭作用,密切會同扶貧、農業農村等行業主管部門,充分發揮其行業技術及職能優勢,加強項目審核論證,擇優選擇項目。今年,全市共安排資產收益扶貧項目13個,計劃總投資590萬元,預計將有2115名貧困人口從中收益。
此外,不斷創新支農資金使用方式,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財政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形成的資產通過折股量化配置給貧困村和貧困戶,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分享更多產業發展紅利。
記者 劉挺 通訊員 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