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遠離鬧市的一間擺滿各種雕塑作品的“車間”里見到陳吉斌時,他正站在腳手架上為一尊巨大肖像人物雕塑進行最后的“潤色”。“這是為和縣塑的林散之肖像,不久之后將安放在烏江鎮林散之書畫藝術廣場。”陳吉斌說。

陳吉斌用木棒和刮刀敲打、修飾著泥坯,他伸出沾滿泥土的雙手,笑稱自己是“玩泥巴”的人。然而玩泥巴他真的玩出了名堂,把泥巴玩成了人們喜愛的藝術作品,玩泥巴的孩子成了雕塑大師。

陳吉斌出生在和縣善厚山區,從小就對美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然而,父母卻信奉“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老舊觀念,讓他學炸油條,烤燒餅,做掛面,后來又去淮北學做泥瓦匠。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手中的畫筆,執著追夢,他尋找一切機會練習畫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通過艱難跋涉,他終于以優異的成績敲開了中國美術學院的大門。

大學期間,他專攻雕塑。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名師指點,學業突飛猛進,創作收獲頗豐。從學生時代至今為國內及海外設計、制作了大量城市、肖像、園林和佛教雕塑,作品遍布全國及東南亞。他曾主持了南京新街口孫中山先生塑像的審訂工作,并參與湖南長沙少年毛澤東塑像的制作,擔任過世界最高大佛(高135米)——緬甸大佛的設計、建造工作,也曾成功完成新加坡青奧會主會場的主題雕塑,在城市雕塑、肖像雕塑、佛像雕塑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不忘鄉音、記住鄉愁。陳吉斌有著濃厚的家鄉情結,始終把回報家鄉系于心中。近年來潛心為和縣及馬鞍山市雕塑出一批為人喜愛的藝術作品。除了林散之肖像外,還有和縣“最美抗日女兵”成本華像、文廟里的孔子像、桃花塢廣場的“和之門”石刻、和縣楚漢街的民俗系列塑像,以及為馬鋼輪箍廠、市疾控中心創作的《車輪》《生命》等作品。這些雕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集紀念性、主題性、裝飾性、功能性、陳列性為一體,涵蓋政治人物、藝術家和名人,受到各界人士廣泛好評。陳吉斌表示,下一步他將繼續用有形的藝術為家鄉塑造別樣的風景,為家鄉的文化建設、環境美化、生態和諧作出應有的貢獻。

文/圖 記者 王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