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東路中段一個不到40平方米的店鋪里,藏著一家小型的照相機“博物館”——這里有上世紀出產的老式相機,有120、135類型的手動膠卷相機,也有數碼卡片機、單反相機......大大小小近200臺。
店主名叫肖尚武,這些相機都是他心目中的“寶貝”。其中還有一臺上世紀30年代出廠的美國單反相機。生意清淡時,他就會安排時間給它們逐一保養。
要說起老肖與這些“寶貝”們結緣,那還是上世紀70年代末的事了。那時剛上初一的肖尚武看到親戚拿著一部紅梅牌120膠卷相機,咔嚓、咔嚓地幫人拍照,他心動不已。為了掙錢買相機,他暑假里就騎輛自行車大街小巷賣起了冰棒,寒假里又去當涂肉聯廠批發豬蹄零賣掙錢。終于到了第二年暑假,他掙到了100多元,又問人家借了50元錢,就跑去老市里第一百貨商店選購了一部心儀已久的海鷗4B120相機。
有了這部相機,畢業后在一家勞務服務隊上班的肖尚武,為了練手藝,也為了多掙錢,就常常利用休息時間,騎自行車過馬和輪渡去和縣農村上門照相,還經常光顧周邊的照相館,“偷學”拍照、洗印照片的技術。

兩年后,他突然萌生了開店的想法。于是,他不但又花去了360多元新購置了另一部帶內置閃光燈的日本135相機,還投資了6000元添置了沖洗膠卷、放大照片的攝影器材,以及支付門面房租金等,在城區解放路段中沙路口開了一家“春光攝影沖洗店”,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

后來他買的相機出了些問題,廠家說修不好了,他不信,便自己拆開機子,邊學邊鉆研。沒想到,天資聰穎的他不僅修好了這臺進口相機,還癡迷上了維修相機的技術。漸漸地,他每年維修的各種相機已超過了1000臺,成為了本地有名的“相機醫生”。

隨著數碼相機時代的到來,老肖又鉆研上了數碼相機維修技能,并前往上海順利通過了由國家工商總局、上海市社保局組織的照相機器材維修中級職業技能資格證考試,隨后,他又去了杭州機械工業照相機研究所,參加了“照相機維修數碼進修班”。有了這些“底氣”以后,他又加大投資,擴大門店及增加數碼相機、單反鏡頭的品牌種類,為做大做強數碼相機、單反鏡頭的售后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如今,他的這家小店可成了攝影“發燒友”心目中的老字號。對老肖來說,“老字號”這三個字分量極重,這不僅是對他40年相機維修生涯的肯定,還對他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營好這個店,就是我最大的夢想。”老肖說。
文圖 記者 邵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