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區沙塘路街道轄內小區建設年代較久,房屋建設標準低,基礎設施老化、破損嚴重,違建數量較多。在違法建設專項治理攻堅行動中,該街道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依靠群眾力量、尊重群眾意愿、鼓勵群眾監督,順利拆除多處違法建設。
沙塘路街道花山社區樓齡都在30年以上,是典型的老舊小區。湖東北路36號樓一單元原戶主將房屋出租給小飯店,店主在樓道口搭建鐵皮棚作廚房用,阻礙通道,油煙嗆人;花山路12號樓道口上世紀90年代就私建了一個鐵皮房,一對賣燒餅的夫妻在此存放煤爐、煤球等,像這樣個體經營私搭違建的情況不在少數,聽說要拆違大家普遍不情愿。對此,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常上門做工作,并表示拆除后小區環境還要整治,請大家出主意。漸漸的,這些違建業主們的態度變了、思想通了。4月9日,花山社區黨委書記葉麗華第三次登門,經營小飯店和燒餅鋪的兩戶居民同意自拆。沙塘路街道城管中隊幫助他們搬家什、拆除鐵皮棚。其他違建業主也紛紛加入自拆隊伍,“截至目前,社區自拆30多處、面積400多平方米。”葉麗華說道。
4月13日,年近八旬的老黨員范國慶在小區一邊宣傳拆違,一邊巡查是否有隱蔽或新增違建。
違法建設專項治理攻堅行動開展以來,沙塘路街道卜樹集社區黨員穿上紅馬甲、戴上紅袖標,對老舊小區房前屋后的雜物開展清理;網格員發動樓棟長、老黨員、志愿者,積極入戶做思想工作,征求居民對拆違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解放路42號9棟供電大院內居住的戴師傅三年前把雜物堆在消防通道處,順便搭了個棚子。本來不以為然,社區主任苗苗、黨員志愿者多次上門耐心勸說,城管部門下發了限期拆違通知書。“治理違建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我拆。”4月上旬,戴師傅家行動起來,花了一天時間搬運、清雜、拆除,消防通道恢復了暢通。
拆違只是第一步,長效管理更加重要。沙塘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與各社區、建設等部門溝通交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及時把拆除違建與還路、改造、增綠結合起來,把公共空間還給群眾,引導群眾參與小區治理,人人動手、扮靚家園。
記者 季晨辰 通訊員 朱林芳 尹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