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勝過黃金。有信心就有了勇氣,有信心就有了力量,有信心就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動力。當前,全市上下正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產業升級突破,任務重、壓力大。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信心,以“一馬當先”的姿態,全力推進各項工作,確保開好頭、起好步、快見效。
信心從哪里來?信心就在我們手中,就在我們實際行動中。
這信心來自于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以長時態視角考量,疫情防控只是這一歷程中的突發“變量”,而經濟社會發展則是“常量”。面對沖擊,我市各級各部門全力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加快啟動項目建設,經濟社會秩序正在有序恢復,支撐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不斷累積。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狠抓產業發展,狠抓項目投資,就一定能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造成的損失補回來。
這信心來自于一系列發展機遇的疊加。危機與挑戰往往是一道“分水嶺”,每一次危機都是歷史的轉機。
轉機主要表現為三大機遇:政策疊加機遇。國家及省里密集出臺一系列穩企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強化“六穩”舉措,出臺大幅度減稅降費、穩崗就業、金融信貸、擴大投資、增加專項債等政策。產業轉型機遇。疫情倒逼產業變革,智能制造、數字經濟、智慧城市、醫藥健康、新型消費等發展空間巨大,傳統產業轉型已經迫在眉睫。融合發展機遇。長三角三省一市建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機制,在健康碼互認通用、產業鏈協同互助、跨區域交通設施落地會商等方面,強化聯防聯控和協同協作,區域融合發展更加緊密。
這信心來自于對城市發展態勢的科學認知。實事求是講,這幾年我市發展并不慢,2018年GDP增長8.2%、2019年增長8%,分別高于全省0.2和0.5個百分點。城市發展是干出來的,總量排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上去是三五年的事,下來也就是三五年。我們要樹立信心埋頭苦干、奮力拼搏,爭取用三五年時間,把產業搞上去,把總量做上去,讓一馬當先的城市精神發揚光大。
這信心更來自于多年積淀的良好基礎。近年來,我們確立了“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發展定位,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堅持立足鋼、延伸鋼,不唯鋼、超越鋼,按照“理產業思路、育產業人才、抓產業布點、建產業集群、促產業升級、搭產業平臺”的要求,一體推進聯大融強增總量、招大引強上增量、扶優扶強活存量,工業后勁增強,動能轉換加快,質量效益提升,產業氛圍濃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我們具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紅利,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區位紅利,國家支持制造業發展的政策紅利,產業鏈協同配套的產業紅利,產業工人數量多、素質高的人才紅利,干部隊伍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作風紅利,這些都是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所在。
山高人為峰,人貴精氣神。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奮勇爭先,就一定能大踏步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