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上午,記者在門崗測過體溫進入德盛(馬鞍山)時裝有限公司,只見一樓有員工正在將裝滿口罩的紙箱搬運到停在樓前的貨車上。在此等候記者的總經理項守朝告知:“這是供應經開區企業的口罩,數量不多,我們正在想辦法逐步擴大產量”。
一“罩”難求催生增產念頭
一個生產服裝的企業,為何生產口罩?項守朝直言是因為買不到口罩刺激的。“疫情發生后,自己想買些口罩防護,但市場上口罩極度緊缺,太難買。剛好媒體上報道浙江鼓勵服裝生產企業轉產口罩、政府銷售兜底的信息,說明政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生產口罩,我就有增產想法了。”
真是想睡覺枕頭就來了。2月10日,德盛的客戶、我國最大的絲綢集團浙江萬事利找來了,請德盛幫忙代加工10萬只口罩、2萬件防護服。“能為人家代做,為什么不自己干呢?何況既能為緩解我市口罩供應緊張做貢獻,又能給企業增加收入?”項守朝立即向馬鞍山經開區匯報并獲得支持,經開區迅速與市市場監管局、商務局等部門聯系。隨后,市市場監管局多次來德盛現場服務、指導,明確民用防護品技術標準,規范生產、高溫消毒流程等,使德盛具備了生產口罩的條件。
加快復工進度不斷增加產量
走進三樓寬大的車間,只見生產、檢驗、包裝人員各居一隅。按照防疫要求,德盛對員工每天測體溫2次,每人每天發口罩2個。二十多個生產人員每5個人一組,保持間距,避免聚集。據悉,為盡快出貨,助力抗擊疫情,德盛快馬加鞭,2月20日試生產,產品通過了市相關部門檢測,22日正式生產。
據介紹,由于是人工生產,且復工人數有限,德盛目前百余臺縫紉機的利用率只有30%,每臺機子日產口罩200只左右,一天的產量五六千只。項守朝遺憾地說:“目前,我們的口罩全部供應經開區復工企業,但離企業每天三四萬只的需求差距很大。隨著復工人數不斷增加,產量會持續提高,員工全部復工后日產量能達到兩萬只。”
眼下,口罩生產設備、原材料不但緊張且漲價幅度大,德盛的原材料庫存情況如何?項守朝帶記者到一樓倉庫,只見一捆捆藍色白色的布卷有序堆放著。“原材料很難買,我們先前從湖州訂購的3批噴絨布,因為浙江限制外銷貨發不了,后來找人從金華采購了2噸噴絨布、從桐城采購了8噸口罩內外層無紡布。目前的這些庫存可以生產200萬只口罩。”
投入巨資擴產推進轉型發展
原本生產服裝,現又增產口罩,德盛是權宜之計還是有長遠打算?項守朝坦陳,人工生產只是暫時的,總部在深圳的德盛企業集團已決定投資2000萬元,在馬鞍山建設醫用防護用品生產基地。“我省醫用防護用品生產企業很少,我們要抓住這次機遇,在多元化經營、轉型發展上多動腦筋、開辟新路。”他表示。
據介紹,德盛計劃購買10條全自動口罩生產線、建設兩個各1000平方米的無塵車間,生產平面口罩、N95口罩。目前,德盛已向東莞宏祥機械設備、東莞快裕達自動化設備兩家公司預付了一期5條生產線定金,生產設備將分兩批于3月底、4月中旬到貨;投資200萬元的1000平方米無塵車間建設正在推進,3月底建成。
對于醫院防護用品生產基地建設,項守朝很有信心:“我們已規劃好了,拿出一棟3層的廠房,一層做倉庫、二層做防護服生產車間、三層做口罩生產車間。等到實驗室、消毒、檢測等各種設備配置齊全,通過審核取得生產資格,我們會盡快投產。我們測算了,一期達產后口罩日產量可達70萬只左右。”
記者 余齊斌 劉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