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織錦繡 “農”墨書華章
鄭蒲港新區全力推動 “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
鄉村產業風生水起,美化綠化等環境整治立竿見影,高標準農田建設初見成效……今年以來,鄭蒲港新區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守住糧食安全“生命線”,奮力打造鄉村振興鄭蒲港樣板,不斷讓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全力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發展特色產業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今年秋季,白橋鎮大許村的菊花再獲豐收。以前,大許村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多。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大許村決定發展中藥材種植,2019年,該村種植了100多畝菊花,現如今,菊花種植成了大許村的主導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今年以來,白橋鎮嚴守糧食安全底線,大力夯實傳統產業基礎,全鎮水稻、小麥、油菜種植面積分別為6.18萬畝、4.97萬畝、1.36萬畝,年產量分別達2.69萬噸、1.84萬噸、0.22萬噸;支持新型農業主體發展,推動農村土地進一步向合作社和種糧大戶集中,目前全鎮千畝大戶4戶,300畝以上有39戶;新建高標準農田2000畝,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000畝,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白橋鎮還持續深化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瓜蔞、菊花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共投資250萬元建設后港青瓜蔞深加工基地和陳橋洲烘干廠房二期項目;發揮七成村瓜蔞深加工項目和紅旗村紅利食品加工車間的經濟紐帶作用,做好產業增值文章。
姥橋鎮官塘村立足自身產業基礎,明確瓜蔞籽產業為村集體經濟“壓艙石”,大力推進生態農場轉型升級,著力優化生態果園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富硒水稻、富硒辣椒等富硒產業,逐步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該村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從2020年的96.33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224.69萬元,特別是2023年村集體經濟純收益達113萬元,脫貧戶人均純收入從2020年的1.6萬元提升至2023年的2.25萬元。不僅僅是官塘村,姥橋鎮所有的行政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
接下來,新區將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優化產業布局,擴大產業規模,鋪就特色產業“致富路”,全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整治人居環境扮靚鄉村顏值
在白橋鎮西梁山村,白墻黛瓦的民居依水而立,清風拂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一畦畦整齊的田壟環繞著池塘,如同染上了碧色的底色,岸邊平整寬闊整潔。“以前這塘壩又臟又臭,經過整治后,水變清了,環境也好了。”家住塘壩邊的村民林大爺說。
今年8月,馬鞍山“萬村清萬塘”行動啟動,一場旨在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恢復溝塘生態服務功能的戰役打響。此次行動中,新區共有40口塘壩整治任務,截至目前,已完成隱駕片、高廟片、徐莊片、西梁山片合計32口塘壩整治,整治面積達84141平方米,投入資金62萬余元。為了確保整治工作的高效推進,新區成立了工作小組,并根據每口塘壩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整治方案,同時積極發動村民參與,形成了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圍。在整治過程中,新區不僅清理了塘壩內的淤泥、垃圾和雜物,還對周邊環境進行了綠化美化,提升了塘壩的整體景觀效果。
走進白橋鎮白橋街社區耿莊自然村,只見村民房前屋后收拾得很整潔,一處水塘干干凈凈。“這是我們的當家塘,以前水面浮萍很多,還有塑料袋等東西漂浮著?,F在通過清理、清淤,水塘干凈多了。”一位村民說。而在七成村大呂自然村,只見橫亙村中的水泥路面平整潔凈,兩側民居整潔清爽,各色樹木栽植有序,硬化綠化美化凈化效果盡顯。今年初,白橋鎮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打擂比武”活動,以“五清一改”為抓手、以美麗宜居自然村建設為重點、以“美麗庭院”創建為切入點,集中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衛生突出問題,突出清理農村黑臭水體、農業生產廢棄物、無功能建筑、亂搭亂建亂堆亂放、廢舊廣告牌等,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今年以來,新區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6.9%以上,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美麗鄉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覆蓋,2024年下達15個美麗宜居自然村創建任務,現正在按序時進度開展工作,預計本月底完成。
常抓不懈推進長江禁漁鞏固禁漁成果
今年6月,新區禁捕辦聯合市漁政大隊、兩鎮禁捕辦和派出所,對新區禁漁重點水域開展為期兩個月的“礪劍初夏”專項整治行動。在專項整治行動中,禁捕辦對非法捕撈行為重拳出擊,對可能放置地籠、絲網的重點水域進行蹲守,對部分有抵觸情緒的垂釣者耐心地勸導說服,并向附近村民進行了禁捕禁漁宣傳,發放“長江十年禁漁一封信”,持續鞏固長江禁漁成果。
不僅有專項整治行動,新區日常工作也做得扎實有效。姥橋鎮及時調整鎮長江流域禁捕領導小組,全面推進長江禁漁“三個一”工作機制,完善鎮長江流域岸線禁捕包保和巡邏方案;設立了禁捕辦公室,24小時兩班倒值班值守,每名禁捕人員配備了執法記錄儀、對講機等必備巡查工具,工作人員實行全時段、全天候不定時巡查;將全鎮長江護漁段細化為4個網格區域,落實鎮、村干部及護漁員分段職責,加強日常禁漁。
白橋鎮參照姥橋鎮的做法,投資7萬多元改造原有自來水廠作為新的辦公值守地點,新招錄三名護漁隊員,并配備一輛專業巡邏車輛,加強力量,做好護漁巡查工作。
此外,新區構建了以多光譜高清光電為主要探測手段,各站點互聯互通“一張網、一張圖、一平臺”的多元智能感知漁政信息系統,提高了漁政執法效率,滿足了執法全過程的跟蹤、記錄、處理需要。同時,新區進一步織牢巡護網格,全面梳理易發高發水域,并派專人24小時不間斷駐點巡護,禁捕辦成員單位每天報送日報,堅決遏制重點水域非法垂釣現象。
新區還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2024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萬畝,其中新建5000畝、提升5000畝,完成近兩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可研編制工作。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