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聚民心、順民意,既是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發展中的“民生大事”。如何讓老舊小區改造兼顧“面子”與“里子”?花山區巧用“加減乘除”法,讓老舊小區“內外兼修”,實現了“面子”和“里子”雙提升。
當一個個小區、一棟棟房屋,由“舊”到“新”、由“亂”到“齊”、由“堵”到“疏”、由“暗”到“亮”,老舊小區改造也就實現了從“憂居”到“優居”的蛻變。近三年來,花山區累計投資13.3億元,在廣泛收集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對81個老舊小區的2076棟居民樓進行改造,以超高標準打造高顏值、優品質社區,不僅僅讓一個個“飽經風霜”的老舊小區實現了“逆生長”,更托起了70789戶居民的安居夢。
大北莊小區新建的園林景觀小品
在空間利用上做加法
花山區的老舊小區很多都是上世紀的老房子,無論是房屋造型還是小區規劃,很難跟得上如今的時代發展。如何在有限的空間改出疊加的居住體驗成為擺在花山區面前的頭一件難題。
空間有限,那就在利用率上想辦法!
道路破了?換!花山區將老舊小區內部的破損路面改成“白+黑”,拓寬路面,預留消防通道,實現小區路網暢通。
改造后的珍珠園小區
墻皮脫落老舊甚至沒有?補!針對老舊小區外立面破舊現狀,花山區在大量征集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外立面顏色,進行整體出新,同時對樓道內部進行綜合整治,不僅對樓道墻面進行出新,還進行了徹底清掃,還居民一個舒適的居住體驗。
下雨天小區積水嚴重?改!花山區對改造的老舊小區地下管網進行重新改造布局,不僅讓雨水污水分流,還利用透水混凝土、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建設生態停車位等方式,讓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就地消納和流入地表徑流。
安徽工業大學佳山校區家屬區整治工程就是個很典型的案例。作為花山區2023年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項目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點之一,家屬區處處煥發新生——瀝青路面寬闊平整,小區樓面干凈靚麗,雨水花園隨處可見,綠化亮化深入人心。難怪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的安工大退休老師馬明前舍不得搬家了。“這次改造解決了我停車難、掉頭難的問題,配套體育休閑設施跟上來了,住在這里別提有多舒心了!”馬明前說。
提高“顏值”、豐富內涵,花山區的老舊小區上演著“蝶變記”。通過空間規劃,把更多公共空間留給居民活動,為居民服務。
同濟花園小區的同心苑廣場、古韻涼亭、健身廣場、兒童樂園現在是鄰里老少的心頭好,干凈整潔的瀝青路面,蜿蜒的十二生肖健身步道,溫暖活潑的淡橙色外立面,翻天覆地的改變讓老百姓拍手叫好。舞劍、鍛煉、吹葫蘆絲……天氣好的時候,廣場就是居民們享受生活的一片歡樂天地。“臟亂差”變“美如畫”成為花山區老舊小區改造的溫暖底色。
同濟花園改造前
同濟花園改造后
改造后的同濟花園小區
在服務距離上做減法
做好小區空間規劃、功能設計之余,還需要為老舊小區減負。減的是違章建筑,除的是安全隱患。
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紅星村小區原本設施嚴重老化,道路、屋面破損不說,下水堵塞、飛線雜亂、停車難等一直是群眾反映強烈的焦點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
“考慮到紅星村小區大部分是老年人居住,我們在老舊小區改造的時候增加了很多適老化改造的內容,比如擴建了老年活動場地和親子兒童樂園,增加了不少扶手、監控、路燈,方便老年人出行。”沙塘社區黨委書記王素英介紹。
針對老舊小區空中飛線“蜘蛛網”,花山區也因地制宜開展整治,對多個小區進行弱電改造,將樓道內外散亂的弱電線進行歸整;同時,推進老舊小區電瓶車車棚安裝工作,有效解決“飛線”現象。
“我們在整治的過程中發現,電動車停放在樓梯間、共用走廊、門廳等公共區域的現象比較多,不僅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充電線路亂拉亂接還存在安全隱患,極易發生火災。”花山區房管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上述現象,花山區在東暉花園、天潤公寓、中周家園等多個老舊小區加裝了充電樁,充電樁接每戶自家電表,完全杜絕了飛線,充電價格便宜,使用率高,居民滿意度也很高。
剪掉飛線,減去煩惱;適量改造,拉近距離。
不僅是飛線整治加裝非機動車充電樁,不少老舊小區改造還貼心地增添了機動車充電樁。在東暉花園小區,汽車充電樁十分醒目,為開新能源車的業主解決了到處找充電樁的難題。“小區各個方面改造都改到盡量讓我們滿意,現在我說自己住在東暉花園都讓人羨慕!”東暉花園小區的居民有感而發。
恢復居民最美“天際線”,為新能源打通“血脈”,讓老舊小區向低碳小區轉變,成為花山區老舊小區改造中探索的新方向,也進一步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在集聚合力上做乘法
老舊小區改造居民是直接受益者,只有居民滿意了,才是真的改對了。
這句話應用在九緣城市花園小區的改造上再合適不過了。“你們看,15棟加裝電梯的位置,過去就是條臭水溝,改造的時候我們強烈建議把溝填掉,還好采納了,不然這電梯根本裝不了!”九緣城市花園小區住戶顧玲是小區的第一批住戶,在2004年,小區里小橋流水的設計還挺時髦,然而隨著物業更迭疏于管理,小橋早已破損,流水也已干涸,變成雜草叢生、藏污納垢的衛生死角。“現在這個改法就對了,把這些臟亂差的地方改成休閑廣場,我們老百姓也有了好去處。”
每每遇到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合理化的意見建議都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吸納。
“道路、樓道、管道的改造幾乎是每個老舊小區的標配,但每個小區位置不同、建設年代不同、居住的群體不同,還是會在個性化上予以考慮,避免老舊小區改造千篇一律。”花山區房管中心相關負責人舉例,康城花園小區在改造前期了解到,居民對小區兩個休閑廣場改造提升愿望強烈,于是便在原有兩個小區活動廣場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改造提升,重塑路面、健全設施、綠化修剪、增設路燈和休閑桌椅等,從細節上下功夫,打造溫馨的休閑樂園。
康城花園改造前
康城花園改造后
“最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我們在康城花園鄰里之家紅色物業陣地,通過三方議事決定開放小區東門。”閿家山社區副書記毛金鳳說道,在小區改造過程中,社區通過全面走訪和入戶調查問需于民,康城花園原先作為消防通道的東門正對著花果山公園的上山道,通過改造,東門將于近日開放通行。
康城花園改造前
康城花園改造后
像這樣讓群眾“唱主角”的案例在花山區老舊小區改造中還有很多。花山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重要理念,在改造方案公示期間,多層次多渠道,廣泛征求居民意見,通過張貼告示、業主微信群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和改造意愿,根據居民需求、小區實際、文化歷史特色,因地制宜擬定改造清單、開展方案設計,實現“一小區一方案”的精準改造,以群策群力促“有居”到“優居”,小區改造得到了廣大小區業主的認可和支持。
在排憂解難上做除法
老舊小區改造“三分建、七分管”,花山區依托“紅色物業”資源,完成了老舊小區改造中最棘手的問題——如何讓“煥新”變“常新”。
“老舊小區改造不能變成‘一錘子買賣’。”花山區房管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區完成改造提升,并不意味著工作就已結束,要確保改造成果得以長期維持和延續,避免“一年新、兩年舊、三年又回頭”的尷尬局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期管理機制十分必要。
“網格化治理+專業團隊加盟+紅色物業跟進”為花山區老舊小區改造“續航”。
正棱山莊小區順利成立業委會就有這管理機制的影子。正是因為佳山社區吸納了一支由在職教師、退休教師、專家學者、大學生志愿者、社會組織專業人員組成的隊伍,才使得其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及成立業委會全程都有法學教授參與,其條件、程序及法律依據都得到了最專業的指導。
又如,為突破老城區設施老化、管理薄弱的困境,礦內社區扎實建設紅色物業,通過黨建帶物業、網格助物業、志愿促物業,將物業服務融入基層治理。曾經的老舊小區,如今靠著健全三方議事,解決了亂搭亂建、鄰里糾紛、休閑場地不足等一批民生關切問題,黨員先鋒崗、志愿服務崗靠前服務、包保上門,面對和諧的生活環境,居民們也自覺加入到維護小區環境的隊伍中來,礦內社區搖身一變上榜安徽省首批“皖美紅色物業”示范小區。
改造后的東暉花園小區
老舊小區改造,改善的是環境,凝聚的是民心。花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花山區受經費、安全等因素影響,老舊小區改造不能充分滿足一些業主的個性化需求。下一步,花山區將指導街道、社區充分發揮“三方議事”機制,做好居民意見征集工作,積極吸收合理化建議,精益求精完善小區改造方案,通過健全的制度確保小區環境的長效化管理,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也再次感受到老舊小區的新活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