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樹,靜待花開。2012年8月19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慈湖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并定名為馬鞍山慈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省內繼合肥、蕪湖、蚌埠之后的第四個國家級高新區。自此,慈湖高新區社會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躋身“國家隊”,站在新“高度”。這十年,是慈湖高新區創新轉型快速發展的十年,持續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引進創新平臺、培育新興產業,初步形成了“創新資源聚集-創新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的創新發展之路。
十年來,慈湖高新區工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135.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550億元;財政收入從2012年的5.2億元增長至2021年27.21億元;“四上”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43家增長至2021年的206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25家增長至2021年的11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27家增長至2021年的118家。
這十年,是慈湖高新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的十年,雙創示范基地、智慧小鎮公配中心、寧馬創業園等一棟棟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華旺新材料、中電泰日升、科思化學高端日用香原料、馬鋼誠興再生資源加工基地等一個個重點項目齊聚投產,太子大道、中橡大道、筆架山路、聯合路、S105聯絡線等一條條道路不斷延伸,湖泊塘濕地公園、鄧家山遺址公園等生活配套基礎設施相繼建成使用。
十年來,慈湖高新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高”“新”做足文章,各項指標穩步增長,規模實力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已成為馬鞍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擎。
海思達生產車間
智慧小鎮
華旺股份
新興產業加速集聚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走進中電泰日升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長度達200米的生產車間整潔寬敞,處處可見機器人高效運作的“身影”。智能化的生產設備只需輕輕點擊開關,便可實現自主“勞動”,現代化工業之美盡展眼前。
中電泰日升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
作為馬鞍山市“拿地即開工”試點項目和首個竣工“標準地”出讓項目,中電泰日升致力于5G通訊精密結構件智能制造。該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再到竣工,分別僅用了3個月和9個月時間,創造了“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主體竣工”的“慈湖”速度,樹立了項目落地建設速度新標桿,為深化“標準地”改革、創建一流營商環境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慈湖高新區為我們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務,把我們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非常讓人感動?!敝须娞┤丈R鞍山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長興感慨地說,企業投產當年便實現產值2億元。2022年,企業再次追加投資了3000萬元配套新能源汽車業務,預計可實現5個億產值。
中電泰日升的快速發展,正是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經過十年不斷發展,慈湖高新區逐步培育形成了節能環保及新材料、電子通信、智能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3+1”主導產業體系,并不斷向集群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節能環保及新材料產業提質增效,集聚了金星鈦白、立白日化、名士達新材料、皓元醫藥等龍頭企業,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為重點,原料藥及中間體、資源循環利用等多元發展的態勢,成功獲批國家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電子通信和智能制造兩大新興產業加快集聚,集聚了中國電子、中樂通信、瑞斯康達、易銳光電等科技型企業,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發展態勢;重點打造智慧小鎮,匯聚了云佳智能醫療、駿業智能電子設備、亞遙智造等一批重點項目,培育了海思達機器人等科技型企業,基本形成了工業機器人、智能終端相結合的產業格局。港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有力支撐實體經濟發展,集聚了港口集團、聯運集團、長江港口、快捷物流、長運物流等近百家物流企業,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多式聯運物流產業集聚區。
皓元醫藥研發平臺
港口碼頭
十年間,慈湖高新區先后榮獲國家科技服務區域試點單位、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安徽省首批示范物流園區、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安徽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等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共計19項,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中始終位居前列。
創新資源集聚轉化 新興動能加速成長
行業排名世界第六、中國第二;今年1-7月,已完成產值33.86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額2.26億美元……
坐落于慈湖高新區的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能夠交出如此亮眼的銷售數據,這與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管理、推進產品升級換代均有著密切聯系。為滿足金紅石鈦白粉的市場需求,企業先后與清華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科研成果層出不窮,目前已獲得專利95項,其中發明專利24項,實用新型專利71項,參與了4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另有23項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正在受理審查階段。
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廠部
企業與科研院校“牽手”發展,碰撞出了“1+1>2”的效果。十年來,慈湖高新區不斷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引進創新平臺、培育新興產業,初步形成了“創新資源聚集——創新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的創新發展路徑。與本地高校院所合作持續深入,推動安徽工業大學張良安教授科研成果在高新區轉化落地,成立安徽海思達機器人有限公司;與中鋼馬鞍山礦山研究院、中國中冶水環境技術研究院等本地科研院所,在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節能環保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引進共建一批高端創新平臺,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引進中科戰略新材料科創園及創新平臺、東南大學國家技術轉移轉化馬鞍山中心、中國藥科大學技術轉移馬鞍山分中心、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馬鞍山成果轉移轉化基地、馬鞍山南馬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創新平臺。做強創新載體品牌,加快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著力構建“創業大學——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的創業孵化生態鏈條,形成主體多元、梯度培育、業態豐富的發展格局,推動創新要素資源集聚轉化,全力打造高新區“雙創”載體品牌。目前,全區共有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家;眾創空間3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家、省級備案中1家;省級青年創業園1家、省級創業大學1家。截至2021年12月底,慈湖高新區擁有科技“小巨人”企業5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級院士工作站1家、柔性引進院士4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883件。
雙創基地
開放戰略深入實施 對接融入蹄疾步穩
為持續深化與長三角地區開展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全力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2022年7月28日下午,慈湖高新區在南京舉辦招商推介會,近50家南京企業、科研院所和商協會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合作。與會代表紛紛對慈湖高新區投資優勢、營商環境等方面給予了充分肯定,紛紛表示近期赴慈湖高新區考察交流,尋找合作機會。
2022年1月18日,東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數字化采集終端及成套裝備研制項目正式簽約;3月24日,常州威斯雙聯5G電子功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新材料項目“云簽約”;7月14日,總投資25億元的華旺年產30萬噸高性能紙基新材料項目正式簽約……這不僅是慈湖高新區2022年以來招商引資“成績單”,更是不斷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
回首十年路,慈湖高新區立足獨特的長三角區位優勢,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全力推動對內對外雙向開放。2019年11月27日,慈湖高新區與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簽訂《推進跨界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共建框架協議》,成立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制定出臺《全面推進融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立足雙方主導產業定位和產業發展現狀,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合作共贏。加快推進與毗鄰地區共建共治共管,與南京江寧區在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合作開展聯合執法活動。2021年11月12日,與浙江杭州青山湖科技城簽署《推進跨界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共建框架協議》,雙方將在產業創新、公共服務、人才交流、資源共享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搶抓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機遇,攜手推進跨界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十年來,慈湖高新區對歐對臺合作水平得到日益提升,積極打造出對臺青年創業園、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平臺載體,并赴德國、韓國等地進行招商活動,先后引進德國埃爾普、韓國和承等企業入駐,有力推動“3+1”主導產業發展。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綠色發展奮楫篤行
看著眼前的尖擔溝流水潺潺,慈湖高新區規劃建設局工程科科長篤楊覺得這幾年高新區管委會的努力和付出是真的“值了”。篤楊回憶說,以前尖擔溝屬于黑臭水體,2016年以來,慈湖高新區以尖擔溝等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開展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實施控源截污、清淤駁岸、水生態構建以及水系周邊綠化提升工程,對排污企業進行嚴肅查處。目前,尖擔溝水質已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最終擺脫了“黑臭”的帽子。
沿江企業參與長江6.5公里“防護林、防浪林”建設;湖泊塘濕地公園、鄧家山遺址公園景色宜人,早上打太極拳,晚上跳廣場舞,成了市民喜愛的休閑場所;農田林網里,一排排喬木林挺拔青翠,一座座“綠色銀行”正在生成……
湖泊塘生態公園
十年來,慈湖高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強化環?;A設施建設,狠抓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持續提升園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累計投入環境整治經費20多億元,完成轄區全部9條黑臭水體治理,造林綠化7000余畝;大力推進慈湖污水處理廠一期擴建、雨污分流改造和化工企業雨污水在線監測工程,改造新建市政雨污分流管網67.15千米,新建重點企業環境在線監測系統60余臺(套),基本完成市政管網雨污分流,實現涉水企業雨污在線監測,園區工業污水集中處置率達100%。扎實開展突出環境問題整治,制定“1+2+N”突出環境問題整治計劃,全力推進中央和省環保督察交轉辦問題整改,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環保督察交辦問題整改銷號,尤其2016年以來,累計關停“散亂污”企業近140家。大力整治修復兩山區域約1200畝,完成復綠苗木約18萬株。沿江散貨碼頭全部建成抑塵裝置和初期雨水收集系統,所有港口均配套建設船舶生活垃圾和廢水接收設施,園區鋼渣、粉煤灰等大宗固廢實現高效循環利用。持續提升園區環境,對太子大道、聯合路等26條道路進行改造提升,總長度約25.8公里;實施長江岸線整治提升工程約7公里,全力打造皖蘇省界生態,徹底改善湖泊塘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系統。PM_2.5和PM_10指標持續“雙下降”,空氣質量優良率較2015年提高13.1%。
擇“高”而立 向“新”而行
重大項目加速落地、優質企業加速聚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走進國家級慈湖高新區,處處涌動著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搏。
回望來時路,在馬鞍山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一代代慈湖人,篳路藍縷、接續奮斗,闖過了一個又一個急流險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關隘險阻,一點一點努力、一步一步追趕,才有了今天的“戰”績。
開發園區是穩定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是推動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作為國家級高新區,慈湖高新區如何高質量打造長三角跨區域合作樣板區、安徽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馬鞍山市創新驅動示范區?關鍵在:擇“高”而立、向“新”而行。
擇“高”而立、向“新”而行,就是要對標長三角先發地區,精準發力,學會做“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在揚長補短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堅持做“加法”,努力提升園區能級。要緊緊圍繞“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以“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為抓手,發揮制造業對三次產業的帶動作用,圍繞主導產業招大引強、推進存量企業技改提升、加快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全面推進園區提質擴量增效。
堅持做“減法”,深度挖潛要素保障。要結合“畝均效益評價”加快閑置低效用地清理,結合鑄造產能和能耗評價推進轉型升級,結合生態環境提升推進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和“散亂污”企業清理退出,“破立并舉”不斷挖掘內部潛力。
堅持做“乘法”,推進創新賦能。要堅持把創新發展擺在全局發展的核心位置,突出抓好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科技金融創新、工業互聯創新,加快推進動能轉換,奮力打造創新園區。
堅持做“除法”,切實全面落實減負。要結合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開發園區減負,聚焦主業、輕裝上陣。瞄準“滬蘇浙”標桿,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始終以企業的需求為出發點,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憂企業之所憂,積極為企業提供前置服務、延伸服務和后續服務,主動走進企業、深入現場解決企業困難,全力優化營商環境。
實干成就夢想,奮進贏得未來。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慈湖高新區躊躇滿志、未來可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