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日,萬物并秀。5月的慈湖高新區,處處涌動著發展的活力:一輛輛裝載著貨物的車輛來回穿梭,滿載希望;一座座廠房內機器轟鳴,產銷兩旺;一名名工人聚精會神,生產產品……這是一道道風景線,更是一條條發展線。
作為八百里皖江最前沿、距蘇浙滬最近的國家級高新區,慈湖高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022年以來,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高新區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兩不誤,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主動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在雙招雙引、項目建設、基礎設施、聯防聯治等方面,緊扣發展一盤棋意識、融通一體化行事,奮力逐夢“千億級”。
高效率招商引資 推動產業集聚
機器壓鑄毛坯,加工,氧化噴涂,裝配,配送……在中電泰日升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長達200米的生產車間整潔寬敞,處處是機器人高效運作的“身影”。智能化生產設備只需輕輕點擊便可實現自主“勞動”,現代化工業之美盡展眼前。在華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歡快運轉的生產線上,一卷卷白色的高檔裝飾紙陸續下線,飛往客戶的手中。
▲華旺生產車間(資料圖)
作為高新區的“王牌”項目,泰日升和華旺項目從洽談、簽約到落地、達產,無不彰顯著“慈湖速度”,為實現園區經濟倍增打足了底氣。
▲與東集技術有限公司簽約現場(資料圖)
今年,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高新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確保招商力度不減弱、經濟發展不停步。在高速推進招商引資過程中,高新區以對接滬蘇浙、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為目標方向,強化長三角意識和長三角思維,不斷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交流合作,推進慈湖高新區-江寧濱江開發區、慈湖高新區-青山湖科技城產業協同發展,聯動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類項目。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高新區圍繞“3+1”主導產業,緊盯長三角區域開展招商。重點圍繞電子通訊、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節能環保新材料類企業精準出擊、有的放矢。緊盯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500強企業以及國企央企、上市公司等重點企業,科學研判產業發展趨勢,實施精準招商、專業招商。
今年以來,高新區共引進金星鈦白年產20萬噸新能源材料項目及華旺年產30萬噸高性能紙基新材料項目2個20億元以上項目;引進億元以上寧馬合作項目10個,分別為東集智能數字化采集終端及成套裝備研制項目、滕達年產150臺套高分子材料智能化裝備成套生產線項目、杭申電氣自動化成套設備制造項目、云計算及數據中心通信設備研發制造項目等。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6個,其中節能環保及新材料類項目9個,約占34.62%,智能制造及電子通信類項目17個,約占65.38%,預計長三角地區項目全年占比約80%。
高速度項目建設 夯實發展基礎
娘娘山南麓約50畝的土地上,瑞斯康達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景象。多臺施工機械正開足馬力,抓緊作業。作為我國光纖通信接入設備的領軍企業,瑞斯康達光通信智能制造基地項目總投資10億元,分二期建設,一期新建通訊設備及配套生產設備生產線5條,年產通訊配套設備700萬臺。項目建成后,將為馬鞍山加快搶占5G產業高地、培育壯大通信通訊產業集群,推動“智造名城”建設注入新的強勁動力,為馬鞍山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瑞斯達康項目現場
“目前我們的項目主體建筑已經封頂,預計11月份可以竣工。”項目負責人蔣永中說,無論是馬鞍山市還是高新區,對項目建設的推進力度和支持力度都很大。
圍繞“3+1”主導產業,高新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嚴格項目準入制度,建立調度機制,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著力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今年,高新區繼續狠抓項目建設,突出投資驅動,堅持把項目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支撐,全面打響有效投資攻堅戰,加快推進全年88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進度,重點推進華旺集團特種紙(二期)、港口集團蕪馬江海聯運樞紐、長江港口智慧物流產業園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持續抓好項目謀劃,提高項目成熟度、落地轉化率。緊盯“落地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建設、在建項目抓投產”三個關鍵環節,不斷完善領導包保重點項目機制,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強化雙招雙引力度。高新區將深入分析研究產業發展趨勢,圍繞主導產業持續招引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強、附加值高的優質項目,全年招引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30個。同時,圍繞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實施項目強基增量行動、企業梯度培育行動、產業賦能提升行動、產業創新升級行動,梯次培育中大型企業,推動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力爭2022年園區工業總產值突破650億元。
高標準交通網絡 促進互聯互通
在高新區園中路與安東路交叉口東南側的高新區界牌樞紐公交車站項目施工現場,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忙而有序,四周不斷傳來機械的轟鳴聲,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界牌樞紐效果圖
據高新區規劃建設局工程科副科長劉楊介紹,為滿足馬鞍山和南京兩地公交的需求與兩類乘客的需求,慈湖高新區界牌樞紐公交站項目被納入了2021年全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四合一”計劃,由慈湖高新區牽頭建設。項目建成后,將作為公交 125 路的終點站,徹底解決路邊調頭的歷史,市公交集團也將積極優化線網布局,調整或新開線路增加慈湖地區的公交線網密度,方便群眾出行。同時還積極將南京東山公交 867 路和 707 路引入該公交樞紐站,進一步推進毗鄰公交線路優化發展,加強區域溝通銜接和有效融合,為群眾提供便捷出行保障,助力我市加速融入長三角、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爭當全市更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先鋒,慈湖高新區以交通互聯互通為先導,搶抓S105、寧馬高速“四改八”和寧馬城際項目等重大交通工程規劃建設契機,加快融入長三角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2021年9月18日,S105(聯合西路-犁尖灣)改建工程竣工儀式在慈湖高新區舉行。S105改建工程的竣工,對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提速寧馬同城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12月28日,寧馬高速“四改八”改擴建項目先行施工段竣工通車,標志著項目全線竣工跨出重要一步,對我市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提速寧馬“同城化”意義非凡。
2021年,備受關注的寧馬城際鐵路建設如火如荼。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中的“都市圈通勤交通網重點工程”,寧馬城際在馬鞍山市境內的第一站便位于慈湖高新區……公路、公交、鐵路,在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一個“互聯互通”的路網正在編織中。
經濟發展,交通是“先行官”。近年來,慈湖高新區在公路、水路、場站建設等方面力促和南京實現“無縫對接”,大力推進寧馬兩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下一步,高新區將繼續積極對標南京和長三角,全力做好寧馬軌道交通、寧馬高速“四改八”等寧馬融合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征遷及后續工作,通過加強與南京的互聯互通,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
高質量營商環境 賦能企業發展
要具備“吸引力”,必須要擁有“競爭力”;而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競爭力和生產力。
以優化營商環境為抓手,慈湖高新區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轉型升級、創新提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力活力。
“我們公司是2018年正式落戶慈湖高新區的,一期、二期項目從審批到建設再到竣工投產,得到了高新區全方位的幫助。公司決定將三期項目放在這里,正是基于對高新區營商環境的認可。”在今年春節過后的“新春訪萬企”活動中,馬鞍山華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季宋軍有感而發。在“新春訪萬企”活動中,點贊的不止有華旺科技,還有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計劃投資新建年產20萬噸鋰電新材料項目,高新區為此組建工作專班,為項目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金星鈦白董事長梅可春說道。從項目建設書第一次編制完成,到項目評審通過,僅用了7天時間,真正讓企業感受到了高新區優質高效的服務。
企業訴求無小事。以“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服務意識,高新區積極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鏈條,做好企業項目“代辦員”。對重大項目全程代辦,重大項目采取專人對接,力促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投產;做好政務服務“直通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鞏固擴大“證照分離”、“減證便民”等改革成果,努力實現服務零距離;做好扶持政策“講解員”。認真梳理國家、省、市出臺的企業扶持政策,采取“普惠活動”和“定制服務”相結合模式,通過召開政策宣講會、線上宣講、“一對一”宣講、上門宣講等形式,確保園區企業全覆蓋,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做好市場推廣“護航人”。幫助企業通過股權出資、商標出資、質押等方式,緩解融資難題,增強市場競爭力;做好日常服務“后勤員”。通過網絡定期舉辦企業用工招聘會,全力幫助企業解決受疫情影響引起的用工難問題。
▲政策宣講會(資料圖)
為深入、高效、精準推進“四送一服”工作,高新區還通過成立一個專班、組建一支隊伍、開通一部熱線、出臺一批方案、形成一套機制(五個一)為抓手,凝聚服務合力,實現了服務對象全覆蓋。
經濟要發展,自身環境也要提升。為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品質,高新區城管局主動適應城市治理新要求、市民群眾新期待,在管理中找準定位,以打造精品城市為抓手,用“繡花式管理”模式落實城市精細化管理;為進一步高標準優化園區布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以“保質、保量、保安全”為前提,高新區將進一步加速推進慈湖河東側排水設施完善工程、黑白塘水系、化工危險品專用停車場、界牌樞紐公交站、皓元及智慧小鎮外線等高新區重點基礎配套設施建設。2022年計劃完成“四合一”項目13個,投資7.58億元,區級重點基建項目6個,計劃投資2.07億元,合計19個項目,總投資9.65億元。